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明天凌晨 决定全球市场命运的财报来了

作者:董静 来源:华尔街见闻

全球市场正陷入一场危险的集体焦虑,而唯一能打破这种僵局的恐怕只有英伟达。这家市值 4.5 万亿美元的芯片巨头将于美东时间周三(北京时间周四凌晨)美股盘后公布三季度财报,这份财报将决定全球市场在今年最后几周的走向。

眼下,市场的紧张情绪正在蔓延:从比特币到科技股,从黄金到国债,从私募市场到企业债券,几乎所有资产类别都遭遇抛售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将目光聚焦在英伟达身上,这既是希望也是无奈。这家公司的业绩将直接反映科技巨头们数千亿美元 AI 投资的真实回报。

目前,华尔街分析师普遍看好英伟达即将公布的财报,预计净利润和营收将双双增长超过 50%。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投资者满意英伟达的三季度业绩和四季度指引,多头将推动市场迎来乐观收官;如果不满意,市场可能面临更深的调整。正如华尔街人士所言,「这是一份英伟达走向如何,市场就走向如何的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高度集中风险下,英伟达作为标普 500 指数最大权重股和 AI 交易的中心,其业绩表现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但是有市场人士指出,集中度风险在市场上行时令人兴奋,但在下行时可能变成噩梦。

英伟达:当前市场唯一的救赎者?

一种更为阴郁的情绪正在市场蔓延,而只有英伟达能够打破这种沉闷。

金融市场中最具投机性的领域目前都面临压力。比特币——可能是衡量投机热情最纯粹的指标——已从高点下跌 29%,今年转为负收益。

持有并存储比特币的公司股价更是陷入严重困境。其中规模最大的 Strategy(前身为 MicroStrategy)今年股价下跌超过 30%,较夏季高点跌幅超过 50%。

不盈利的美国科技公司股价已经萎靡数周,这表明投资者,甚至是冒险的散户投资者,都开始对炒作失去耐心。

更令人不安的是,动荡不仅限于科技股中较为激进的领域。Facebook 母公司 Meta 的股价今年已经持平,自 8 月以来已抹去四分之一的市值,原因是投资者对其在人工智能上看似永无止境的支出感到不安。

私募市场的压力虽然不总是容易察觉,但过去几个月一连串的爆雷事件已经触动了市场神经。Absolute Strategy Research 编制的跟踪黑石、KKR 等公司的指数今年下跌了 13%,与标普 500 指数形成了鲜明对比。

分析人士指出,显然,基准美国股指的大幅上涨掩盖了诸多问题。在表面之下,投资者正变得难以取悦。明显的风险在于,这可能演变成对自今年春季以来一直充满希望的市场的全面清算。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英伟达财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尽管近期遭遇抛售,英伟达股价今年仍上涨 35%,是纳斯达克 100 指数约 17% 涨幅的两倍多。

同时,股价下跌使该公司的估值相对具有吸引力。英伟达目前的远期市盈率约为 29 倍,远低于其 10 年平均水平 35 倍,略高于纳斯达克 100 指数约 26 倍的水平。

「考虑到英伟达的增长速度,30 倍市盈率似乎一点也不过分,」资管公司 Kingsview Wealth Management 首席投资官 Scott Martin 表示。

对于即将公布的业绩报道,华尔街分析师预计英伟达第三财季净利润和营收将双双增长超过 50%。

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微软、亚马逊、谷歌和 Meta 这四家公司合计占英伟达销售额的 40% 以上,预计未来 12 个月它们的 AI 支出将增长 34%,达到 4400 亿美元。因此,这家公司的业绩将直接反映数千亿美元 AI 投资的真实回报。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投资者满意英伟达的三季度业绩,多头将推动市场迎来乐观收官;如果不满意,市场可能面临更深的调整。正如 Martin 所言:

「这是一份『英伟达的表现决定市场走向』的财报。如果英伟达的业绩强劲,预计销售额和活动规模更大,那么一切都会好转。」

华尔街押注财报「再次超预期」

华尔街投行对英伟达财报普遍持乐观态度。

据硬 AI 消息,摩根大通在最新研报中指出,英伟达极有可能再次上演「业绩超预期并上调指引」(Beat-and-Raise)的戏码。该行预计三季度营收将超过市场普遍预期的约 550 亿美元,并给出高达 630 亿至 640 亿美元的业绩指引,显著高于市场预期的 615 亿美元。

摩根大通称,当前决定英伟达增长速度的并非需求,而是其庞大供应链的产能极限。AI 算力需求持续显著超过供应,英伟达最大客户群体包括超大规模云服务商、新兴云计算公司和 AI 实验室仍面临算力瓶颈。

供应链产能正在快速扩张。摩根大通预计三季度的 Blackwell/Blackwell Ultra 机架出货量实现了约 50% 的季度环比增长,达到约 10,000 个机架的规模,这一增长势头有望在四季度延续。该行预计英伟达在整个 2026 财年的机架总出货量将达到 28,000 至 30,000 个。

更重要的是,根据英伟达在 10 月 GTC 大会上披露的信息,其 2026 日历年的订单积压量已经超过 70,000 个机架,超过了明年全年的最大产能。基于此,摩根大通维持对英伟达的「增持」评级,目标价为 215 美元。

摩根大通还在研报中称,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管理层如何回应四大核心关切:

首先是 Blackwell/Blackwell Ultra 的产能爬坡轨迹,特别是进入 2026 年上半年(即英伟达的 2027 财年上半年)的产能扩张速度。

其次是 AI 支出的可持续性。摩根大通全球团队近期报告的结论是,到 2030 年,AI 领域的资金来源将保持充裕。

第三是电力限制的影响。未来五年全球预计有约 120 吉瓦的数据中心电力容量上线,但新的天然气轮机交付周期已激增至 3-4 年,而核电站的建设周期则超过 10 年,电力已成为现实瓶颈。

最后是零部件成本通胀对毛利率的影响。摩根大通认为,上涨的 LPDDR 内存价格是比 HBM 内存更大的压力点。尽管如此,该行相信英伟达仍有能力在 2026 财年末实现其设定的 70% 区间中段的毛利率目标。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士丹利更为乐观,将英伟达目标价上调至 220 美元。分析师 Joseph Moore 在 11 月 14 日的报告中表示,行业调研显示需求出现实质性加速,英伟达已完全解决了早期机架相关问题,而需求持续激增。

大摩行业调研显示,英伟达客户和供应商在第三季度的需求信号都指向加速增长,这与市场普遍预期英伟达各项增长指标已见顶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在客户层面,第三季度云服务资本支出预期上调 1420 亿美元,四大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各自增加 200 亿美元以上。相比 2025 年的美元增长幅度目前达到 1150 亿美元,比一个季度前高出 60%。

从供应商角度看,ODM 厂商广达预计其 AI 服务器收入将在 2026 年第一季度加速增长,2026 年同比增长超过 100%。为支撑这一需求,广达计划明年将 AI 服务器产能翻倍,因为订单可见性已延伸至 2027 年。

大摩将英伟达 10 月季营收预期从此前的 544 亿美元上调至 550 亿美元,明年 1 月季营收预期从 612 亿美元上调至 631 亿美元。分析师指出,10 月季和 1 月季各实现 80 亿美元的季度环比增长将创下行业历史最高纪录。

然而,市场的深层担忧难以消散

尽管华尔街投行普遍看好英伟达财报,但市场对于 AI 投资的担忧正在加深,而且这些担忧已经反映在投资者行为上。

据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Peter Thiel 的对冲基金在第三季度出售了其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份。软银集团也退出了其持仓,以便为其他 AI 投资提供资金。

因做空 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房地产市场而出名的「大空头」Michael Burry 旗下的 Scion Asset Management 披露买入了英伟达的看跌期权,Burry 警告称 AI 存在泡沫。

同时,彭博对 909 家对冲基金 13F 文件的分析发现,在截至 9 月 30 日的三个月里,增持和减持英伟达头寸的基金数量几乎持平。Jonestrading 首席市场策略师 Michael O『Rourke 表示:

「AI 领域的这些参与者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不断提高预期门槛,现在他们不仅必须兑现数字,还必须继续满足市场不断上升的预期,这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而且,市场当前面临的关键风险在于,如果大型 AI 支出者,特别是非上市公司 OpenAI,不得不收缩其承诺,这些数字可能变得不可靠。

Visible Alpha 科技研究主管 Melissa Otto 指出:「我认为市场目前真正纠结的是所有这些 AI 基础设施的总潜在市场规模。」

Allspring Global Investments 投资组合经理 Jake Seltz 表示,公司持有英伟达大量头寸,他将密切关注下季度指引,虽然营收指引可能高于市场预期,但「很难知道他们会给出多保守的指引」。

BTC-1.54%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