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MegaETH擴容額度籤名“烏龍”事故拆解

robot
摘要生成中

作者:MR.JC區塊博士;來源:X,@blockphd7

在這個行業待久了,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頂着光環、估值幾十億的天王級項目,往往越容易在最基礎的陰溝裏翻船。

昨天,備受矚目的 MegaETH 在全網圍觀下上演了一出荒誕劇。 原本計劃嚴絲合縫的 USDC 預存款擴容活動,因爲一個技術失誤,導致額度被提前“搶跑”,Cap 上限從 2.5 億被動飆升,最後不得不緊急熔斷。

很多人把它當成一個瓜在喫,但我看到的是 Web3 黑暗森林法則的一次生動路演。 爲了講清楚其中的門道,我復盤了整件事的技術邏輯,做了一張《思維圖譜》(見文末圖)。

1. 核心誤判:把區塊鏈當成了中心化服務器

MegaETH 團隊這次犯的錯誤,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 “他們把支票籤好字放在了公園長椅上,天真地以爲只要自己不去銀行,錢就不會動。”

在他們的原本計劃裏,擴容操作分爲三步:

  1. 多簽錢包提前籤名(Signing)。
  2. 等到指定時間(16:00 UTC)。
  3. 官方點擊發送(Broadcasting)。

這在 Web2 的服務器邏輯裏沒問題,權限在我手裏,我不點發送,請求就不會執行。 但在 Web3 的底層邏輯裏,這完全是兩碼事。

2. 技術拆解:籤名不等於發信,但籤名即承諾

我在圖譜中專門拆解了“籤名 (Signing)”與“廣播 (Broadcasting)”的區別,這是很多剛從傳統互聯網轉型的開發者最容易忽略的認知鴻溝。

籤名(蓋章): 是你用私鑰對交易數據進行加密認可。這就像給支票蓋了章。一旦完成,這串數據在代碼層面就具備了法律效力。

廣播(投遞): 是把數據發給礦工節點。這就像把信扔進郵筒。

關鍵點來了: 區塊鏈網路(郵局)只認印章真不真,根本不在乎是誰把信扔進來的。

MegaETH 的失誤在於,他們提前完成了籤名,並且不知通過何種途徑(可能是 API 泄露或測試網同步)讓這串“已籤名的原始交易數據”暴露在了公網。 於是,像@chud_eth這種嗅覺靈敏的頂級 Degen,撿到了這張“支票”。 他看了一眼:“喲,多籤都湊齊了?既然你們不發,那我幫你們點一下發送吧。”

結果就是:無需官方操作,路人甲直接替項目方執行了合約交互。

3. 宏觀啓示:高估值掩蓋下的操作安全隱憂

這件事對MegaETH意味着什麼?

往小了說,是一次運營事故,稍微丟了點面子,不得不緊急調整 Cap 應對突如其來的資金流。 往大了說,它暴露了團隊在操作安全上的稚嫩。

MegaETH的敘事非常宏大:實時區塊鏈、亞10ms延遲、10萬TPS。他們有一流的學術背景和Vitalik Buterin的背書。 但學術造詣不等於工程實戰能力。 在實驗室裏跑通的數據,和在充滿了MEV機器人、黑客、套利者的“黑暗森林”裏實戰,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維度。

這次被@chud_eth搶跑,其實是幸運的。因爲他只是替官方提前執行了操作,而不是利用漏洞盜取了資金。 如果這發生在其核心的排序器Sequencer邏輯裏呢?

對於我們投資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個瓜,更是一個信號。 它提醒我們,在追逐高 FDV、高技術敘事的同時,要時刻警惕項目方的工程落地能力。

Code is Law這句話不僅是信仰,有時候也是一句殘酷的判詞。 它不會管你的“本意”是幾點開始,它只執行它看到的指令。

這次的“學費”,MegaETH 交得不冤。希望這能讓這條承載了全村希望的高性能公鏈,在主網正式上線前,真正學會敬畏市場,敬畏底層常識。

附圖:MegaETH 籤名事故與區塊鏈交易原理拆解圖譜

8DUw0T4cnqFesrHNIwPRZQzle9arDSGalX5xp73X.jpeg

官方最新公告核心要點概括如下

好心辦壞事: 官方爲了確保在 11月26日 00:00 準時提額(至10億美元),耍聰明提前籤名了交易數據。

低級失誤: 忽略了“已籤名的交易誰都能發”這一常識,導致籤名數據泄露/被監控。

被動偷跑: 鏈上玩家@chud_eth拿到數據,替官方提前廣播,導致提額操作在預定時間前生效。

最終局面: 額度被提前搶佔,官方不得不發文承認這一“技術翻車”事故。

一句話總結: 官方想“卡點”操作,結果把“發令槍”落在了起跑線上,被路人撿起來提前響了。提高額度讓項目方流汗了,不想累壞自己,所以不提額度了。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