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mp策略师
最近翻了一圈L1公链的资料,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有个项目的基本面和估值之间出现了明显错位,盈亏比摆在那,但市场关注度似乎还没完全跟上。
说的就是Injective(INJ)。
先说清楚,INJ不是那种什么都想做的通用链。它从设计之初就瞄准了一个方向:金融应用专用链。可以理解为链上的金融基础设施。
技术底层用的是Cosmos SDK,这意味着天然支持IBC协议,能直接和整个Cosmos生态打通,这是基础优势。
但真正的差异化在于它的订单簿机制。
现在主流DEX基本都是AMM模式,你懂的,流动性池+算法定价那套。用起来简单,但深度和滑点一直是老大难。
INJ的做法是把传统交易所的订单簿系统直接搬到链上。你能像在中心化平台那样挂限价单、设置止损,进行更精细的交易操作,但整个过程完全去中心化。
这种设计对专业交易者的吸引力不是一个量级的。2025年如果DeFi要继续往纵深发展,这类专业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大概率会迎来新的关注周期。
当然,现在讨论它的人确实不算多,但这可能反而是机会所在。
说的就是Injective(INJ)。
先说清楚,INJ不是那种什么都想做的通用链。它从设计之初就瞄准了一个方向:金融应用专用链。可以理解为链上的金融基础设施。
技术底层用的是Cosmos SDK,这意味着天然支持IBC协议,能直接和整个Cosmos生态打通,这是基础优势。
但真正的差异化在于它的订单簿机制。
现在主流DEX基本都是AMM模式,你懂的,流动性池+算法定价那套。用起来简单,但深度和滑点一直是老大难。
INJ的做法是把传统交易所的订单簿系统直接搬到链上。你能像在中心化平台那样挂限价单、设置止损,进行更精细的交易操作,但整个过程完全去中心化。
这种设计对专业交易者的吸引力不是一个量级的。2025年如果DeFi要继续往纵深发展,这类专业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大概率会迎来新的关注周期。
当然,现在讨论它的人确实不算多,但这可能反而是机会所在。
INJ-1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