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MSCI指數計劃剔除微策略,比特幣陣營集體抵制摩根大通
國際指數編製公司 MSCI 計劃於 2026 年 1 月起將資產負債表加密貨幣占比超 50% 的企業剔除其指數體系,這一政策通過摩根大通的研究報告披露後引發比特幣社群強烈反彈。知名比特幣倡導者 Grant Cardone 已從摩根大通旗下 Chase 銀行提取 2000 萬美元資金,Michael Saylor 則堅決反對將旗下微策略公司歸類為被動投資工具。此次指數調整若實施,可能引發追蹤指數的被動資金大規模撤離,對加密貨幣市場造成結構性衝擊。
政策變革溯源:MSCI 指數調整的潛在影響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指數提供商之一 MSCI(原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正在醞釀一場可能重塑數位資產市場格局的政策變革。根據摩根大通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MSCI 計劃從 2026 年 1 月開始,將那些資產負債表上加密貨幣占比超過 50% 的公司排除在其各類指數之外。這一提案雖尚未最終確定,但已通過傳統金融管道迅速傳播至加密貨幣社群,引發了對其潛在影響的深度擔憂。
從指數編製的專業角度看,MSCI 的此項調整具有深遠意義。全球範圍內追蹤 MSCI 各類指數的資金規模超過 14 兆美元,其中包括眾多退休金、保險資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等長期機構資本。這些被動投資者嚴格遵循指數成分規定,一旦某家公司被移出指數,相關基金必須在其投資組合中同步剔除該資產。對於 2024 年 12 月剛被納入那斯達克 100 指數的微策略而言,此類政策變化可能意味著每月數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入戛然而止。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MSCI 的提案反映了傳統金融體系對數位資產類公司日趨嚴格的分類標準。將加密貨幣持倉超過半壁江山的企業定義為「特殊類別」,實質上是在傳統行業分類框架外創設新的邊界。這種做法雖在技術上符合指數編製的風險管理原則,卻可能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以微策略為代表的加密貨幣財庫公司正在開創一種全新的企業財務管理和結構化金融模式。
MSCI 提案關鍵內容解析
實施時間:2026 年 1 月起
適用標準:資產負債表加密貨幣占比 ≥50%
影響範圍:MSCI 全球標準指數及相關衍生指數
被動資金:約 14 兆美元資產追蹤 MSCI 指數系列
主要對象:微策略等比特幣重倉企業
市場反應實錄:從社交媒體抗議到實質資金撤離
比特幣社群對 MSCI 提案的反應迅速而激烈,並在週末期間持續升溫。知名房地產投資者、比特幣堅定支持者 Grant Cardone 在社交媒體平台 X 上宣布,他已從摩根大通旗下的 Chase 銀行提取了 2000 萬美元資金,並計劃就該銀行的信用卡不當行為提起訴訟。Cardone 的聲明獲得了超過 2.4 萬次按讚和 3500 次轉發,形成了顯著的輿論放大效應。
更為激進的呼籲來自比特幣早期投資者 Max Keiser,他直接敦促其追隨者「搞垮摩根大通,買入微策略和比特幣」。Keiser 的言論代表了比特幣社群內一種長期存在的情緒——將傳統金融機構視為對抗加密貨幣體系的既得利益者。這種二元對立的敘事框架在社群內部具有廣泛共鳴,儘管在傳統金融從業者看來可能過於簡化了複雜的市場關係。
微策略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的回應則體現了更為策略性的對抗思路。在最新的公開聲明中,Saylor 堅決反對 MSCI 對其公司的分類方式,強調微策略「不是基金,不是信託,也不是控股公司」,而是一家「比特幣支持的結構化金融公司」,專門從事金融產品的積極創造、發行和營運。這種定位闡述不僅關乎名詞之爭,更關乎公司能否繼續享受指數納入帶來的被動資金流入——對於一家市值與比特幣價格高度相關的企業而言,這幾乎是生命線般的存在。
市場結構影響:被動資金撤離的連鎖反應
若 MSCI 的提案最終落地,受影響的加密貨幣財庫公司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要麼將數位資產持倉比例降至 50% 以下以保持指數資格,要麼接受被剔除出指數的結果並承受相應的資金外流。這兩種選擇都將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前者可能導致企業大規模出售加密貨幣資產,直接對市場價格形成壓力;後者則可能削弱市場對這類企業的估值邏輯,引發更長期的信心危機。
從資金流動的角度分析,指數剔除過程通常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預期階段,從政策宣布到正式實施期間,前瞻性投資者可能提前減倉;其次是實施階段,指數基金在成分調整日集中調倉;最後是調整後階段,那些僅因指數資格而持有該股票的投資人可能繼續撤離。歷史數據顯示,被剔除出主要指數的公司在調整日前後平均遭遇 5-15% 的額外拋壓,且流動性較差的小型股受影響更為顯著。
對於整個加密貨幣市場而言,這一潛在變化可能產生溢出效應。微策略等上市公司作為比特幣的「機構代理」,其股價表現與比特幣價格已形成緊密關聯。如果這些公司因指數調整而面臨持續拋壓,可能通過市場情緒和財富效應管道傳導至加密貨幣市場本身。特別是在市場流動性不足的時期,這種聯動效應可能被放大,造成不必要的波動性溢出。
歷史先例參照:指數調整的市場教訓回顧
金融市場歷史上不乏因指數調整引發重大市場反應的先例。最著名的案例或許是 2013 年蘋果公司被移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後,雖然該公司基本面未發生任何變化,但在調整窗口期仍相對落後標普500指數約 3.2 個百分點。另一個典型案例是 2020 年特斯拉被納入標普500指數,消息公布後該股在正式納入前就上漲了 40% 以上,顯示了指數資格對市場定價的強大影響力。
在加密貨幣領域,類似的指數調整也曾引發市場波動。2022 年,某主流債券指數將加密貨幣相關公司剔除後,受影響的企業在隨後三個月內平均下跌 28%,比同期加密貨幣市場跌幅高出 12 個百分點。這一差異充分證明了指數資格對這些企業估值的重要性——失去指數資格不僅意味著被動資金撤離,還可能引發主動型基金重新評估投資論點,造成二次拋壓。
從監管視角看,MSCI 的提案也反映了指數提供商在數位資產這一新興領域面臨的分類挑戰。傳統行業分類系統(如 GICS)並未為加密貨幣持倉量大的公司設立專門類別,導致它們在現行框架下被歸類為「其他」或「專業金融」類企業。這種分類不僅不能準確反映其業務實質,還可能因類別模糊而增加指數基金的投資風險,這正是 MSCI 考慮調整的根本原因之一。
機構立場分析:摩根大通的雙重角色引發爭議
作為此次事件的另一個焦點,摩根大通在整件事中扮演的角色備受質疑。一方面,作為傳統金融機構的代表,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 Jamie Dimon 長期以來對比特幣持批評態度,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質疑其內在價值;另一方面,該行卻通過其研究報告傳播 MSCI 的指數調整計畫,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被比特幣社群解讀為「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利益衝突。
從投資銀行業務角度,摩根大通的行為其實符合其一貫的商業邏輯。作為全球領先的金融機構,該行向來以嚴格的風險控制和合規標準著稱,對加密貨幣這類高波動性資產持謹慎態度並不令人意外。同時,作為研究服務的提供者,及時向客戶傳遞可能影響投資決策的指數變化資訊,也是其履行專業義務的體現。問題在於,當這兩重角色在敏感議題上重疊時,難免引發市場對其中立性的質疑。
歷史紀錄顯示,摩根大通與加密貨幣社群的關係一直複雜而微妙。儘管 Dimon 個人對比特幣持保留態度,該行卻在區塊鏈技術和機構加密貨幣服務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包括推出 JPM Coin 和創建Onyx 區塊鏈部門。這種「批評但不放棄」的策略定位,反映了傳統金融機構在面對顛覆性技術時的典型矛盾——既擔憂其對現有業務模式的衝擊,又害怕錯過潛在的技術革命。
未來情景推演:政策博弈與市場適應路徑
MSCI 的提案目前仍處於諮詢階段,最終版本可能存在調整空間。歷史上,指數提供商在面臨重大行業變革時,通常會經歷從完全排除到逐步接納的過程。例如,在網路泡沫時期,主要指數最初對純網路公司也持謹慎態度,但隨著行業成熟度提高,最終開發了專門容納這類企業的指數系列。加密貨幣財庫公司可能也需要經歷類似的認可過程。
對於微策略等可能受影響的企業,應對策略可能包括多方面舉措。首先是積極遊說,通過行業組織和直接溝通,向指數提供商說明其業務模式的獨特性和創新價值;其次是優化資產負債表結構,通過債務融資或其他資產配置,在不大幅削減加密貨幣持倉的前提下降低其占總資產的比例;最後是加強投資者關係工作,向市場證明即使沒有指數資格,其投資價值仍能吸引足夠多的主動管理資金。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這一事件可能加速加密貨幣生態內生資金體系的發展。如果傳統指數基金因規則限制無法投資加密貨幣重倉企業,可能會催生專門投資這類公司的專業基金,甚至推動基於區塊鏈的新型融資模式創新。歷史經驗表明,當傳統金融體系對新興資產類別設置障礙時,往往反而刺激了替代性金融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這或許是此次風波背後隱藏的積極因素。
MSCI 的指數調整提案與比特幣社群的激烈反應,映射了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之間日益複雜的互動關係。一邊是試圖將新興資產類別納入既有風險管理框架的指數提供商,另一邊是視此為系統性排斥的加密貨幣倡導者。這場爭議遠不止於技術性的指數編製規則之爭,更關乎未來金融體系中數位資產的定位與價值認可。隨著 2026 年最終決策時間的臨近,雙方的交鋒可能為更廣泛的機構接納設定關鍵先例。
FAQ
1. MSCI 計劃如何調整對加密貨幣財庫公司的指數政策?
MSCI 計劃從 2026 年 1 月開始,將那些資產負債表上加密貨幣占比超過 50% 的公司排除在其指數體系之外,這一政策仍處於諮詢階段,最終版本可能有所調整,但核心標準預計將維持。
2. 為什麼 Strategy 公司特別受此政策影響?
Strategy 作為一家將比特幣作為主要資產持有的上市公司,其加密貨幣持倉遠超總資產的 50%,且於 2024 年 12 月被納入那斯達克 100 指數,若被移出 MSCI 指數可能導致大量追蹤該指數的被動資金撤離。
3. 什麼是被動資金?為何它對指數成分股如此重要?
被動資金指那些嚴格追蹤特定指數成分和權重的投資基金,包括指數基金和 ETF,全球追蹤 MSCI 指數的被動資金規模約 14 兆美元,失去指數資格意味著自動失去這部分資金的買入支持。
4. 歷史上是否有類似指數調整引發市場波動的先例?
類似案例包括 2013 年蘋果被移出道瓊斯指數和 2020 年特斯拉納入標普500指數,均對股價產生了顯著影響,2022 年某債券指數剔除加密貨幣公司後,相關股票三個月內平均下跌 28%。
5. 摩根大通在此事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摩根大通通過其研究報告向客戶傳遞了 MSCI 的調整計畫,此舉被比特幣社群視為傳統金融機構對加密貨幣的敵對行動,儘管該行為僅是履行其研究職能,卻因CEO Jamie Dimon 過往對比特幣的批評立場而引發額外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