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微策略創辦人回擊 MSCI 重分類威脅:我們不是 ETF,是比特幣資本創新者
隨著指數供應商 MSCI 傳出可能將 MicroStrategy(微策略)重分類為投資公司或類 ETF 企業,該公司執行董事長 Michael Saylor 火速於週五公開反擊,強調微策略仍是一家擁有明確營運模式與創新精神的軟體公司。市場分析師警告,若重分類成真,可能引發高達 90 億美元的指數基金被迫拋售潮。對此,專家更提出,MSCI 的動作是防堵金融工程「套利輪迴」,將可能進一步影響 DAT 公司。
(摩根大通:MSCI 指數可能踢出微策略,或引發近百億美元資金外流)
MSCI 可能動刀分類,市場擔憂資金潮逆轉
根據市場消息,MSCI 正考慮重新定義微策略的公司性質,理由是其比特幣資產占比過高,加上不斷進行與加密貨幣相關的資本操作。若微策略不再被視為傳統營運企業,將可能被移出如 MSCI World 與 MSCI USA 等廣受追蹤的指數,牽動大量被動型基金的配置策略,可能迫使這些機構拋售持股,對股價造成重大影響。
Saylor:我們是比特幣資本公司,不是被動型工具
Saylor 隨即在 X 上發布詳盡貼文串,強調微策略並非「被動基金、控股公司或指數工具」,而是結合企業分析軟體與數位資產策略的雙核心企業。他指出,微策略的軟體事業仍穩健運作,年營收約 5 億美元,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企業比特幣持有者,目前持幣價值已突破 200 億美元。
創新金融操作為何不能算「營運行為」?
Saylor 更進一步列出 2025 年度的重大資本市場操作,反駁微策略是「被動工具」的說法,包括:
發行 5 次 比特幣支持的公開證券,總名目金額達 77 億美元
推出創新產品 $STRC,一種與比特幣表現掛鉤的可變利率優先股
持續開發可轉債與混合金融商品,用於支持比特幣儲備策略
「這些行動都顯示我們是積極的資本市場創新者。」Michael Saylor 表示。
他強調,微策略正在「工程設計」新的金融工具,連接傳統金融與數位資產兩個世界,與 ETF 的被動性質截然不同。
投資人觀望,股價今年已下挫 43%
儘管 Saylor 表現出強硬姿態,微策略股價仍受市場情緒影響,週五中午下跌約 3%。MSTR 今年以來已經下跌 43%。
過去漲幅主要受惠於比特幣價格突破 10 萬美元,以及公司高槓桿策略所放大的漲幅效應。
分析師對 MSCI 的潛在重分類仍存在歧見。部分人認為微策略實質上已成為「內嵌軟體部門的比特幣 ETF」,另一些人則稱讚 Saylor 的策略為企業金融領域的重大創新,為股東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價值。
堅持 HODL 戰略:持幣 25 萬個,從未出售
截至 2025 年 11 月 22 日,微策略持有超過 64 萬個比特幣,平均買入成本約為 74,433 美元/個。自 2020 年啟動比特幣儲備策略以來,公司從未出售過一顆比特幣,並多次重申會「永遠持有」。
Saylor 在推文結尾再度展現不妥協立場:「指數方法可以改,我們的信念不會變。我們會持續打造比特幣貨幣網絡,不論外界怎麼標籤我們。」
專家觀點:MSCI 的動作是防堵金融工程「套利輪迴」
針對此次潛在的重分類事件,加密產業研究員余哲安提出更深層的觀察角度。他認為,MSCI 的考量其實不只是在評估微策略是否仍屬於營運公司,更是在防止一種透過指數機制套利的「金融飛輪」模式。
余哲安指出,像 MicroStrategy 這類被稱為 DAT(Digital Asset Treasuries,數位資產金庫) 的公司,本質上正在運用一種自我強化的策略:先發債買幣,進而推升股價,隨後因股價上漲被納入各大指數,逼使被動資金買入,進一步推升價格,形成一種類似「炒幣循環」的資本操作。
「這些 DAT 公司實際上是偽裝成股票的高槓桿基金,」余哲安說。「MSCI 原本承諾提供具生產力的企業組合,卻被迫納入這類高波動加密資產倉庫,導致全球退休基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他們的炒幣遊戲提供流動性。」
他進一步強調,這並不是對加密貨幣的打壓,而是對現行「營運公司」與「資產持有公司」分類標準的一次必要修正。若 MSCI 將微策略重分類,極可能引發其他指數公司跟進,進一步影響整個資本市場對此類企業的定義與評價方式。
這篇文章 微策略創辦人回擊 MSCI 重分類威脅:我們不是 ETF,是比特幣資本創新者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