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ik 嚴厲警告:以太坊鏈下活動遭勾結,可能面臨無法追索風險

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發出嚴厲提醒,雖然區塊鏈安全可以防止大多數驗證者串謀竊取鏈上資產,但當用戶信任驗證者執行鏈下任務時,這種保護就會完全消失,甚至面臨無法追索資產的風險。

Vitalik 劃定以太坊安全邊界:鏈上與鏈下的本質差異

交易如何透過區塊鏈執行

(來源:EMLearning)

區塊鏈協議強制執行嚴格的驗證規則,每個節點透過檢查交易簽名、防止雙重支付以及確保狀態轉換遵循協議邏輯來獨立驗證。這種分散的驗證意味著串通的驗證者無法偽造交易或創建竊取用戶資金的無效區塊。此系統的分散式特性確保即使多數控制也不能凌駕於這些基本保障措施之上。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 51% 的驗證者串通,他們也無法簡單地「偷走」以太坊鏈上的資產。區塊鏈的數學基礎——橢圓曲線密碼學、哈希函數、默克爾樹——確保了只有擁有私鑰的人才能移動資產。驗證者的角色僅僅是排序交易和打包區塊,而非控制資產本身。這種「不可竊取性」是區塊鏈相對於傳統金融系統的核心優勢。

然而,當驗證者處理鏈下任務(例如預言機資料饋送、治理決策或重新質押服務)時,這種保護就會失效。這些活動不屬於區塊鏈演算法的執行範圍,而是依賴驗證者的誠實。在沒有保護鏈上交易的加密證明的情況下,多數人可能會提供虛假資料或操縱結果。受到這種鏈下勾結影響的用戶沒有自動爭議解決或恢復機制。區塊鏈無法驗證或質疑其共識層之外所做的決策,導致受害者無法獲得確保鏈上資產根本安全的追索權。

鏈上安全 vs. 鏈下風險對比

鏈上資產:加密保護,即使 51% 攻擊也無法竊取,數學證明確保安全

鏈下活動:依賴誠實,多數勾結可操縱結果,無加密保護無法追索

關鍵區別:區塊鏈驗證 vs. 人為信任,算法執行 vs. 社會共識

Vitalik 的警告特別針對以太坊生態中日益增長的鏈下服務。隨著 DeFi、預言機、Layer 2、重新質押等創新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關鍵功能依賴於鏈下執行。雖然這些創新提高了效率和功能性,但也引入了新的信任假設。用戶必須理解,當他們使用這些服務時,他們不再享有純粹鏈上交易的絕對安全保障。

鏈下信任放大風險:預言機與重新質押的漏洞

鏈上信任放大風險

(來源:B2BINPAY)

為什麼鏈下信任會放大風險?傳統的區塊鏈驗證需要電腦進行 100 倍於原始計算的工作。然而,當用戶透過託管錢包、中心化交易所或驗證器控制的計算將資金轉移到鏈下時,他們就放棄了區塊鏈的內建保護。鏈下系統缺乏每個鏈上節點提供的獨立驗證,因此容易受到大多數驗證者的操縱。

這種區別很重要,因為區塊鏈共識是透過沒有任何一方控制的演算法規則執行來運作的。鏈下活動依賴協調行為和驗證者的完整性,但不依賴協定層級驗證。如果大多數人合謀報告虛假訊息,依賴驗證者提供的預言機資料的智慧合約可能會產生不正確的結果,從而可能造成鏈上機制無法阻止或逆轉的財務損失。

舉例來說,DeFi 協議依賴預言機提供資產價格數據。若預言機的多數驗證者串通提供虛假價格(例如將某個資產的價格虛報為實際價格的 10 倍),基於這個錯誤價格的清算和交易將在鏈上自動執行。雖然這些交易在技術上是「有效」的(符合智能合約邏輯),但它們基於虛假數據,導致用戶遭受實際損失。更糟糕的是,由於這些交易已經在鏈上執行並確認,無法回滾或撤銷。

當被問及他的警告是否提到了 EigenLayer 等重新質押協議時,Vitalik 確認該平台透過使用自己的代幣的削減機制來解決此漏洞。EigenLayer 允許以太坊驗證者重新質押他們的 ETH,為其他服務(如預言機、Layer 2、跨鏈橋)提供安全性。為了防止驗證者作惡,EigenLayer 引入了削減機制:若驗證者提供虛假數據或違反協議規則,他們的質押資產將被罰沒。

這種經濟懲罰制度提供了一定的保護,但無法與確保鏈上區塊有效性免受多數攻擊的加密保證相提並論。削減機制依賴於能夠檢測和證明作惡行為,但在許多鏈下場景中,「作惡」的定義本身就是模糊的。例如,若預言機驗證者報告了一個「錯誤但非故意」的價格,這應該被削減嗎?如何證明是故意還是無意?這些治理和執行層面的挑戰,使得鏈下安全機制遠不如鏈上的數學保證可靠。

以太坊隱私改進與安全的微妙平衡

在 Vitalik 發出安全提醒之際,以太坊正在追求與網路傳統透明性質不同的重大隱私改進。本月初,他詳細介紹了 GKR,這是一種加密技術,其驗證計算的速度比傳統方法快 10 倍,同時支援零知識證明,允許電腦證明計算是正確的,而無需洩露底層資料。

以太坊基金會還在 9 月成立了一個由 47 名成員組成的隱私集群,以使網路隱私成為預設而不是可選項,從而解決了人們對公共區塊鏈洩露過多財務資訊的擔憂。除了企業需求之外,Vitalik 認為這是全球採用的唯一途徑,尤其是對以太坊而言。就在最近,行業專家 Petro Golovko 在接受 Cryptonews 採訪時將當前的區塊鏈透明度與加密前的互聯網時代進行了比較,認為公開工資和帳戶餘額的系統仍然「對普通人來說無法使用,對機構來說不可能」。

該計劃旨在實現私人交易、選擇性身份披露和改善用戶隱私體驗,同時不犧牲防止驗證者操縱的驗證機制。然而,隱私方面的推動卻帶來了一個明顯的悖論。Vitalik 警告說,如果交易變得私密,網路如何維持透明的驗證機制,以防止鏈下操縱?

解決方案在於 GKR 等加密技術,它允許在不暴露交易細節的情況下驗證交易有效性,保留區塊鏈的核心安全屬性,即使在多數攻擊下無效區塊仍會被拒絕,同時保護敏感的財務數據不被公眾查看。這種「可驗證但不可見」的技術突破,是以太坊解決隱私與安全矛盾的關鍵路徑。

GKR(Goldwasser-Kalai-Rothblum)技術代表了零知識證明領域的重大進步。傳統的零知識證明如 zk-SNARKs 雖然能夠保護隱私,但驗證速度較慢且計算成本高。GKR 將驗證速度提升 10 倍,使得實用化成為可能。這種技術突破為以太坊的隱私升級提供了技術可行性,允許網路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仍然保持足夠的透明度來防止作惡。

47 名成員的隱私集群顯示以太坊對隱私問題的重視程度。這個集群匯集了密碼學專家、協議開發者和應用開發者,專注於將隱私功能深度整合到以太坊的各個層面。從協議層的隱私交易,到應用層的匿名身份,再到用戶界面的隱私保護,這是一個系統性的改進計劃。

區塊鏈安全與隱私的未來路徑

Vitalik 的警告和以太坊的隱私改進計劃,共同揭示了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關鍵挑戰:如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供隱私。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哲學問題。完全透明的區塊鏈雖然安全,但犧牲了用戶隱私。完全隱私的系統雖然保護了用戶,但可能為犯罪活動和監管逃避提供溫床。

以太坊選擇的路徑是「可選隱私」:用戶可以選擇是否使用隱私功能,而非強制所有交易都隱私化。這種設計在保護用戶選擇權的同時,也為監管合規留下了空間。對於不需要隱私的普通交易,用戶可以繼續使用透明模式。對於敏感的財務活動,用戶可以啟用隱私模式。這種靈活性可能是以太坊在機構採用和監管合規方面的關鍵優勢。

從 Vitalik 的警告中,用戶應該得出的結論是:理解你所使用服務的安全模型。當你在以太坊鏈上直接交易時,你享有最高級別的安全保障。當你使用預言機、Layer 2、重新質押等服務時,你依賴的是不同的安全假設。明智的做法是根據資金規模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當的安全級別。

ETH4.52%
EIGEN-0.06%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南涯-铁头空vip
· 8小時前
真是偉大的發明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