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Fun 啓動中文 Meme 創作大賽!
創建或交易 Meme 代幣,瓜分 3,000 GT 獎勵! 💰
🎨 1 分鍾零代碼發幣,僅需 ~0.0000042 GT Gas 費
🏆 最高市值代幣瓜分 1,000 GT
💎 畢業代幣前 100 名購買地址瓜分 2,000 GT
代幣發射時間: 10 月 3 日 00:00 - 10 月 15 日 23:59(UTC+8)
活動時間: 10 月 8 日 17:30 - 10 月 15 日 23:59(UTC+8)
釋放創意,立即參與 👉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516
#GateFun #GateLayer #Web3 #MemeToken
G7 穩定幣登場!華爾街五大銀行聯手,USDT 霸主地位不保?
美國銀行、高盛、德意志銀行、花旗與法國巴黎銀行啟動 G7 穩定幣計畫,探索發行與美元、歐元、日圓等七國貨幣 1:1 掛鉤的區塊鏈穩定幣。這個全球銀行業聯盟將正面挑戰市值 1,780 億美元的 USDT,美國《GENIUS 法案》為銀行進軍穩定幣市場鋪平道路。本文深度解析 G7 穩定幣計畫內幕、監管框架與對加密貨幣市場的顛覆性影響。
華爾街銀行業聯盟正式進軍穩定幣市場
根據法國巴黎銀行 10 月 10 日發布的正式聲明,全球金融業正在醞釀一場可能改變穩定幣市場格局的重大行動。包括美國銀行、高盛、德意志銀行、花旗和法國巴黎銀行在內的多家頂級金融機構宣布,它們已經聯合啟動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探索發行與 G7 國家貨幣掛鉤的穩定幣。這個 G7 穩定幣計畫的目標,是創建「1:1 儲備支持的數位貨幣,提供可在公共區塊鏈上使用的穩定支付資產」。
G7 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這些國家的貨幣——美元、加元、英鎊、歐元和日圓——是全球最重要的儲備和交易貨幣。如果這個銀行聯盟成功推出與這些貨幣掛鉤的 G7 穩定幣,將為國際支付和跨境結算提供一個由傳統金融機構背書、合規性更強的數位資產選擇。這標誌著傳統銀行業從觀望、質疑加密貨幣,到主動參與和塑造數位資產生態的重大轉變。
參與聲明的銀行表示,這個 G7 穩定幣計畫的目標是探索「一項新的全行業產品是否能夠帶來數位資產的好處並增強整個市場的競爭,同時確保完全遵守監管要求和最佳實踐風險管理」。這段表述透露出銀行業的核心關切:它們希望享受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即時結算和全球可達性,但絕不願意犧牲合規性和風險控制。這種態度與許多早期穩定幣項目的「先發展後合規」方式形成鮮明對比。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聲明並未透露 G7 穩定幣計畫的具體時間表,也沒有說明預計何時推出產品、初始支援哪些貨幣或如何設計技術架構。這種審慎態度一方面反映了銀行業做事的保守風格,另一方面也暗示項目仍處於早期探索階段,許多關鍵問題尚待解決。然而,即使只是宣布這個計畫,也已經向市場傳遞了一個強烈信號:傳統金融巨頭終於認真對待穩定幣市場,並準備憑藉其資本、合規和信譽優勢進場競爭。
挑戰 USDT 霸主:銀行有什麼勝算?
G7 穩定幣計畫面臨的最大挑戰,無疑是與現有穩定幣巨頭的競爭,特別是 Tether 的 USDT。截至撰寫本文時,USDT 的市值已經超過 1,780 億美元,是穩定幣市場無可爭議的霸主。這個龐大的市值不僅代表著資金規模,更代表著深厚的網絡效應、廣泛的交易所支援和數百萬用戶的使用慣性。銀行聯盟要打破這個格局,需要提供超越 USDT 的差異化價值。
傳統銀行推出的 G7 穩定幣確實有幾個潛在優勢。首先是合規性和透明度。Tether 多年來一直面臨關於其儲備真實性和透明度的質疑,雖然公司定期發布審計報告,但許多監管機構和投資者仍持保留態度。相比之下,如果由受嚴格監管的銀行發行穩定幣,儲備狀況將更加透明,定期接受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機構的審查,這可能吸引那些重視合規的機構投資者和企業用戶。
其次是多幣種支援。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穩定幣都是與美元掛鉤的,與歐元、英鎊或日圓掛鉤的穩定幣選擇極為有限。G7 穩定幣計畫如果能夠提供多種主要貨幣的選擇,將填補市場空白,特別是對於需要進行歐洲或亞洲跨境貿易的企業來說,使用與當地貨幣掛鉤的穩定幣可以避免匯率風險和轉換成本。這種多幣種策略可能是銀行聯盟與 USDT 競爭的關鍵差異化點。
第三是與傳統金融體系的整合。銀行發行的 G7 穩定幣可以更順暢地與現有的銀行帳戶、支付系統和金融基礎設施連接。用戶可能可以直接從銀行帳戶兌換穩定幣,或者將穩定幣餘額視為銀行存款的延伸。這種無縫整合對於習慣使用傳統金融服務的用戶來說降低了進入門檻,可能吸引大量目前不使用加密貨幣的普通消費者和企業。
然而,銀行也面臨顯著的劣勢。最大的問題是速度和靈活性。USDT 已經在全球數百家交易所上線,整合進無數 DeFi 協議和支付應用,擁有極強的流動性和可用性。銀行聯盟要建立類似的生態系統需要時間,而在快速變化的加密貨幣市場,時間往往就是一切。此外,銀行的決策流程通常較慢,需要考慮合規、風險管理、多方協調等因素,這可能讓它們難以像創業公司那樣快速迭代和響應市場需求。
另一個挑戰是信任的悖論。在加密貨幣社群中,許多人對傳統金融機構持懷疑甚至敵對態度,他們接觸加密貨幣的原因之一就是尋求去中心化和脫離銀行控制。對這些用戶來說,由大銀行發行的 G7 穩定幣可能被視為「特洛伊木馬」,是傳統金融勢力試圖控制加密貨幣市場的工具。這種意識形態障礙可能限制銀行穩定幣在加密貨幣原生用戶中的接受度。
GENIUS 法案:美國穩定幣監管新時代開啟
理解 G7 穩定幣計畫不能脫離美國最近的監管發展,特別是《GENIUS 法案》的通過。這部法案全稱為「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指導和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由美國總統川普於今年 7 月簽署成為法律,標誌著美國首次建立了全面的穩定幣監管框架。這對於美國銀行業進入穩定幣市場提供了清晰的法律基礎和政策確定性。
《GENIUS 法案》的核心內容是監管支付穩定幣,定義了什麼樣的數位資產可以被稱為穩定幣、發行者需要滿足什麼條件、儲備如何管理以及監管機構的職責分工。法案要求穩定幣發行者必須持有與流通穩定幣 1:1 對應的高質量流動資產作為儲備,定期接受審計,並向監管機構報告。對於銀行來說,這些要求實際上與它們已經熟悉的銀行監管規則相似,這讓它們在合規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然而,《GENIUS 法案》雖然已經簽署成為法律,但預計還需要 15 個月左右才能完全生效。具體來說,美國財政部和聯邦儲備系統需要在未來一年多時間內最終確定圍繞該法案的具體監管規定,然後在這些規定發布後的 120 天(約 4 個月)後,法案才正式生效。這個過渡期為銀行提供了寶貴的準備時間,它們可以在這段期間設計產品、建立基礎設施、申請必要的許可證並進行測試。
法案的生效時間表也解釋了為什麼銀行聯盟的 G7 穩定幣計畫聲明沒有透露具體推出日期。在監管細則明確之前,銀行不太可能正式推出產品,因為任何過早的行動都可能在規則最終確定時需要大幅調整。更謹慎的策略是等待監管框架完全清晰後再行動,確保產品從一開始就完全合規,避免未來的法律風險。
對於美國銀行業來說,《GENIUS 法案》是一個重大利好。它不僅提供了法律確定性,還可能給予銀行相對於非銀行穩定幣發行者的競爭優勢。法案可能會對非銀行發行者施加更嚴格的要求,或者給予銀行某些特權,比如更容易獲得許可或更低的資本要求。這種監管套利空間可能成為銀行在穩定幣市場競爭的關鍵優勢。
利息穩定幣的爭議:金融穩定的新威脅?
G7 穩定幣計畫的討論中,一個關鍵但經常被忽視的議題是「產生利息的穩定幣」。許多銀行在《GENIUS 法案》的立法過程中呼籲監管機構解決法律中的漏洞,這些漏洞允許某些穩定幣向持有者支付利息。銀行業的擔憂是,利息穩定幣會威脅金融穩定,並且讓科技公司在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競爭中獲得不公平優勢。
這個爭議的核心邏輯是這樣的:如果穩定幣可以支付利息,而且這個利率高於傳統銀行存款利率,那麼理性的消費者會將資金從銀行存款轉移到穩定幣。Multicoin Capital 聯合創始人兼執行合夥人 Tushar Jain 就預測,《GENIUS 法案》將促使銀行客戶將存款轉移到收益更高的穩定幣,從而使科技公司在與金融機構的競爭中更具優勢。這種「存款外流」會削弱銀行的資金來源,可能迫使它們提高存款利率或尋找其他更昂貴的融資方式。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大規模的存款從銀行系統流向穩定幣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銀行存款不僅是銀行的資金來源,也是貨幣政策傳導的關鍵環節,還受到存款保險的保護。如果大量資金轉移到不受傳統銀行監管的穩定幣發行者手中,可能削弱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和利率的能力,也可能在穩定幣發行者出問題時引發擠兌和金融恐慌。這就是銀行業警告的「金融穩定威脅」。
然而,Circle 首席策略長 Dante Disparte 對此持不同看法。他表示,《GENIUS 法案》的措辭實際上確保了科技公司和銀行都不會主導穩定幣市場,法案設計了一個競爭性的市場結構,讓不同類型的發行者都有機會。這個觀點暗示,利息穩定幣的問題可能在最終的監管細則中得到平衡處理,既不完全禁止也不放任不管。
對於計劃推出 G7 穩定幣的銀行聯盟來說,這個議題具有戰略重要性。如果監管機構最終允許利息穩定幣,銀行可以考慮提供有息版本來吸引用戶;如果不允許,那麼銀行需要透過其他方式(比如更好的用戶體驗、更廣泛的整合、更強的安全性)來競爭。無論哪種情況,這個爭議都會影響 G7 穩定幣的產品設計和市場定位。
穩定幣市場現狀:USDT 之外的競爭格局
要評估 G7 穩定幣的潛在影響,必須了解當前穩定幣市場的完整格局。除了市值超過 1,780 億美元的龍頭 USDT 之外,還有幾個重要的競爭者值得關注。USDC(USD Coin)由 Circle 發行,是市值第二大的穩定幣,與美元 1:1 掛鉤,因其較高的透明度和合規性而受到許多機構投資者青睞。Circle 定期發布儲備審計報告,並且積極尋求與監管機構合作,這讓 USDC 被視為「更合規」的穩定幣選擇。
DAI 是另一個獨特的案例,它是由 MakerDAO 協議發行的去中心化穩定幣。與 USDT 和 USDC 由中心化公司管理儲備不同,DAI 的價值穩定是透過超額抵押和演算法機制實現的。雖然 DAI 的市值遠小於 USDT 和 USDC,但它在 DeFi 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因為許多協議和應用將 DAI 整合為主要的穩定幣選擇。
Ethena 的 USDe 代表了另一種創新模式,它是一種合成美元,透過對沖機制維持與美元的錨定。PayPal 推出的 PYUSD 則是傳統支付巨頭進入穩定幣領域的嘗試,雖然目前市值有限,但 PayPal 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全球支付網絡可能讓 PYUSD 在未來具有爆發潛力。
最近引起關注的是 USD1,這是由川普家族支持的加密貨幣公司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推出的穩定幣。雖然這個項目在技術和市場表現上尚未證明自己,但川普家族的背書和政治影響力可能為其帶來獨特的市場關注。有趣的是,川普總統簽署《GENIUS 法案》的同時,其家族企業也在推出穩定幣產品,這種利益關聯引發了一些爭議和倫理質疑。
在這個多元化的競爭格局中,銀行聯盟的 G7 穩定幣將處於什麼位置?它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可能是 USDC,因為兩者都強調合規性和透明度,目標用戶群也相似(機構投資者和重視合規的企業)。G7 穩定幣的多幣種優勢可能讓它與所有現有美元穩定幣形成差異化,如果銀行能夠成功推出歐元和日圓版本,將開拓一個相對空白的市場空間。
銀行穩定幣的未來:顛覆還是融合?
G7 穩定幣計畫提出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傳統銀行進入穩定幣市場,究竟是要顛覆現有格局,還是與加密貨幣原生項目融合共存?從聲明的措辭來看,銀行聯盟的態度更接近後者。它們強調「增強整個市場的競爭」而非取代現有參與者,這暗示銀行將自己定位為市場的補充者而非破壞者。
這種定位既有戰略考量也有現實約束。從戰略角度看,銀行明白它們在某些領域(合規、資本、與傳統金融系統整合)有優勢,但在其他領域(技術創新速度、加密貨幣社群接受度、DeFi 整合)處於劣勢。明智的策略是發揮優勢、彌補劣勢,而非全面對抗。從現實約束看,銀行受到嚴格監管,必須謹慎行事,不能像創業公司那樣激進,這天然限制了它們「顛覆」的能力。
未來最可能的情景是穩定幣市場的分層和細分。USDT 可能繼續主導加密貨幣交易和投機領域,因為它的流動性和廣泛支援難以撼動。銀行的 G7 穩定幣則可能在跨境商業支付、企業資金管理和機構投資應用中找到立足點。USDC 可能繼續作為兩者之間的中間選擇,既被加密貨幣原生用戶接受,也受到機構青睞。DAI 等去中心化穩定幣將繼續服務於 DeFi 生態系統。
對於加密貨幣市場來說,銀行進入穩定幣領域整體上是正面的。它帶來了更多資本、更強的合規性和更廣泛的主流接受度,這些都有助於加密貨幣的長期發展和成熟。雖然一些加密貨幣純粹主義者可能擔心銀行會「控制」或「中心化」穩定幣市場,但現實是市場足夠大,可以容納不同理念和定位的項目。競爭將推動創新,最終受益的是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