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加密挖礦產業,已與以往截然不同。
2021 年,中國內地全面禁止加密挖礦活動,導致大量礦機被迫遷移,全球算力格局瞬間重塑。
2022 年,以太坊完成從 PoW 轉向 PoS,象徵著最大公鏈之一的傳統挖礦模式正式終結。
2024 年,比特幣迎來減半,挖礦獲利能力下滑,利潤空間同比明顯收窄。
在政策、技術與市場多重衝擊下,加密礦企不得不加快轉型腳步,尋求全新生存及成長途徑。在外部層面,企業採取多元策略:升級 ASIC 硬體,追求更高算力效能;透過品牌重塑與業務延伸,從「礦工」身份轉型為「數位基礎設施提供商」,進軍 AI 與高效能運算市場;積極進入資本市場、發行算力衍生品,加強融資能力及收益穩定性;同時,簽署長期購電協議(PPA,購電協議)、導入冷卻及維護優化技術,以因應能源壓力。礦池方面,則不斷創新算力分配機制、結算透明度與衍生品服務,鞏固用戶基礎,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
這些轉型有效降低了外部風險,但仍不改一事實:外部環境隨時充滿不確定性,政策可能瞬間轉向,能源價格與幣價也隨時波動。此時,企業或許該將重心從外部轉向內部,積極發掘內部成長潛力。尤其透過優化財務及會計管理、強化合規與透明度,礦企與礦池才能在激烈外部競爭中建立堅固護城河,穩定現有營運,並為取得資本市場長期信任奠定基礎。
現實中,多數加密礦企及礦池在財務會計管理層面面臨多項難題,包括:
利潤核算失真:算力產出分散在多個礦池及帳戶,電力、折舊與場地維運等成本卻歸屬不同主體,難以逐筆精準配對。表面利潤似乎成長,實際毛利率與淨利率卻難以把握,導致企業決策缺乏依據。
跨境財務碎片化:算力遷移至北美、中亞、中東等地,會計準則各異,帳冊分散於各子公司。合併報表既耗時費力又易標準不一,一旦面對外部融資或監管抽查,管理層難以提供統一且具公信力的財務報告。
業務與財務割裂:在礦池場景下,營運系統負責記錄算力分配和用戶結算,但財務系統多依賴人工匯入或 Excel 處理。資料延遲、資訊不全,導致鏈上實際收益與帳面數字落差,不僅影響內部管理,也損害外部信任。
合規與審計壓力:稅務標準逐漸趨嚴,企業必須主動提供完整且可追溯的交易證據鏈。但加密礦企多缺乏審計友善的帳務系統,難以迅速證明資產歸屬及成本基礎,企業信譽及融資能力隨時可能受到考驗。
管理與策略脫節:礦企往往過度關注算力擴張及能源議價,內部價值管理僅被視為「後台作業」。財務團隊長期疲於對帳及報表處理,難以成為策略支撐。也無法協助企業建立資本市場長期透明度與可信度。
面對外部環境劇烈變化,加密礦企及礦池僅靠算力擴張或業務轉型,仍難掌握主動權。要在產業週期中穩健前行,關鍵在於建立合規且可持續的財會管理體系,確保財會資料的真實性、即時性與全面性,使財會數據如實反映企業營運成果,降低合規風險,並為管理層提供可信決策基礎。
首先,利潤需實現可視化。透過自動化資料蒐集及對帳,企業可逐筆追蹤算力產出、收益,並精準配對電力、折舊、維運等成本。呈現的毛利率與淨利率不再只是估算,而是可驗證結果,為策略判斷提供明確依據。若不同法域、主體及幣種帳冊未能完整統合,財務全貌無法呈現,管理層亦難及時、精確應對融資、審計與監管需求。
此外,業務與財務一體化亦是提升管理效能關鍵。礦池營運如算力分配、用戶結算與資金流動,若全由人工處理,容易滯後且失真。若能即時連動這些事件與財會資料,將有效降低對帳成本、提升資訊透明度,助企業取得合作夥伴及資本市場信任。
合規與審計要求升高,企業必須能夠提供可追溯的證據鏈。從原始交易至完整報表,任何環節缺失皆潛藏風險。具備審計友善的會計系統,企業將更能從容應對財務揭露、稅務查核及資本市場盡調。最終,透過自動化及系統化流程,財務團隊得以擺脫繁瑣對帳、報表作業,專注於企業高價值管理,真正實現財務職能由「記錄者」轉型為「成長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