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保您的企業持續邁向成功:營運計畫

中級8/4/2025, 9:46:36 AM
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運計畫,是將公司策略落實為實際成果的關鍵步驟。本文以「人員、時間、預算與評估」四大面向為框架,系統性說明如何以科學方法規劃營運方案,避免過度樂觀、目標分散及缺乏量化標準等常見執行問題。文章亦針對預算建模、資金流管理、目標拆解及流程監控等層面,提出實用建議。內容專為早期創業者、財務長及營運管理者設計,特別適用於Web3及加密產業團隊在不確定環境下高效推動業務成長。

「未雨綢繆,才能無後顧之憂。」
雖然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這句話未必專為創業者而說,但對於創業者,特別是在加密領域的創辦人而言,仍具高度啟發性。在市場劇烈波動、監管環境頻繁變化、外部期望持續升高的情況下,這些都是創辦人難以左右的變數。

因此,企業管理者更應聚焦於可控面向,這也是營運計畫價值所繫。營運計畫雖不如願景宏大,但卻是新創公司在可控性與槓桿間最關鍵的工具之一,助你高效落實企業藍圖,同時避免資金過快消耗或團隊過度負荷。

本質上,營運計畫看似簡單——也就是企業所推動的所有行動項目:有哪些任務?由誰負責?目標是什麼?預算多少?如何衡量績效?但這些問題的具體解答常常盤根錯節,因此必須仰賴一套系統化且條理分明的計畫,協調與管理各層面行動。

即便過去未曾為企業制訂營運計畫,你在生活中也可能經歷過類似規劃。舉例來說,若你打算挑戰馬拉松,就勢必需要一份訓練計畫,妥善規畫賽前每個月的準備時程:每次跑多久、多遠、何時遞增里程、路線如何安排、休息與恢復如何調整、受傷風險怎麼應對等。在商業實務上,你的「比賽日」可能是產品發佈、首次公開募股(IPO)或其他重大里程碑,原則一體適用。

須特別強調,營運計畫不同於策略計畫。策略計畫勾勒出企業的長線願景和大方向,是你向投資人推介的藍圖;營運計畫則是負責將這個願景落實到執行層次,把策略目標拆解成人力、預算、時程等具體要素。成熟且可持續的企業,必須將兩類計畫有效結合。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制定營運計畫時應聚焦的關鍵內容。

如何制定高效的營運計畫

第一步,鎖定營運四大核心:人員(誰負責?)、時程(何時完成?)、成本(預算額度?)、衡量指標(如何評估進展與績效?)。

營運計畫需要持續迭代,因此初稿不必完美。市面上有許多既有框架、最佳實務及顧問資源,但核心仍在於明確公司各項事務的「人事時地物」分工。你可以先自行梳理,後續再藉由外部協助優化。現階段的核心目標,是讓未來一段時期的營運目標結構化、條理化。

更重要的是,營運計畫必須勇於取捨。公司不可能面面俱到,主動聚焦不僅健康,還能促進管理團隊釐清發展方向。無論規模大小,權衡取捨始終是經營常態,而良好的限制反而驅動更明智的決策。
三大常見迷思

在制定營運計畫時,特別要注意以下三大常見陷阱。

  1. 對時程進度和預期成果過於樂觀。外部資訊變動快速,因此計畫必須保有彈性以適時調整,尤其要重視依賴關係:如「必須先上線產品A才能推出產品B」、「需先錄用兩位工程師才能開發新功能」,或「只要招到行銷人員,營收就能提升X元」等。
    這類依賴層層加入營運計畫表面上看似縝密,一旦有任何一環延遲,整體進度就會拖延。例如兩位工程師遲遲未到職,相關產品功能的開發就會延宕。營運計畫需有適切預期,可適度樂觀,但必須預留足夠調整空間。當實際情況發生變化時,務必及時調整後續時程。

  2. 追求「多線齊發」,同時推進過多項目。創業者常有許多新想法,但資源與時間有限,一次投入太多專案只會加快現金消耗、分散團隊專注力。
    理想做法是科學排序、分階段推動。要思考各種機會與能力能否互相帶動:例如某新產品上線帶來新用戶,進而推動後續商業成長;某項技術投入則可拓展潛在收益來源。釐清各活動先後順序,合理分配資源和時間。
    當然,經營實況經常比計畫複雜。創辦人對賽道機會最為敏銳,容易因看見各領域潛力而不斷嘗試新方向;也可能因主業進展不如預期而被迫分散下注。但冷靜分析,小團隊往往只能專注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看似多線並行,結果往往導致主軸進度停滯、績效不彰。
    衡量聚焦度時,建議自問:現階段的核心優先事項是什麼?團隊現在大部分時間投入在哪?若答案不一,就要格外留意。

  3. 缺少可量化的績效指標。無論營運計畫多完善,若少了量化管理,最終都可能落空。原因很簡單:沒有明確績效標準就看不出偏差,自然難以及時調整。指標不必複雜,紅黃綠分級已足夠。但必須有明確衡量依據。
    牢記:你設計或獎勵的內容,會直接牽動團隊行為。必須深思這些指標是否有助於實現企業最優目標。例如,績效獎勵應更注重成果,而非僅僅工時。

預算管理要點

預算管理是營運計畫的基礎關鍵——本質上是問「這一切要花多少錢?」——每位創辦人都需記牢以下預算心法:
多數公司最大開支來自人事成本。雖非絕對,卻幾乎是普遍情況。許多創辦人常低估新進人員的總體成本——不只是薪資、福利、勞保、健保等固定項,更包括硬體、軟體、授權席次、差旅和其他配套開支。這些開銷往往與員工數量成正比,編列預算時務必據實估算。

此外,股權預算和現金預算一樣重要。雖然股權激勵非常複雜(值得獨立討論),但每當規劃招聘時,都必須同步納入即將授予的股權部分。若團隊採用代幣激勵,亦應遵循同一原則。本質上,企業必須打造完整且前瞻性強的人才激勵與薪酬體系。早期決策稍有疏忽,後續影響會逐步累積。

區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有助掌握預算彈性。你必須清楚哪些開支可調整,哪些則無法刪減。比方說,下週必須削減30%開支,會先從哪裡下手?公司遇到擴張機會時,哪些預算值得加碼?新創企業很難立即分清這些,但愈早理清預算架構,決策就愈靈活。

實務建議:和供應商、服務商談判時,盡量避免簽多年長約,以保留更多議價與調整空間。

情境分析是預算工作的強大工具。預算預測很難100%精準,唯一差異只是偏差大小。即便成熟企業也難以完全掌握變數,因此與其執著於理想預算,不如用情境分析法,主動納入多種可能性並為各場景分配機率及信心。思考哪些因子會變成「黑天鵝」、哪些變動可能翻盤現況。例如面對監管不確定性,不同結果可能如何牽動公司策略?預算本身就是團隊討論機會、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學習平台。

現金流管理要維持至少六個月儲備。絕對不能因現金消耗過快而措手不及。現實裡太多新創團隊忽視這點,等察覺時已經危急。帳上有兩年現金似乎安全,若缺乏營運規劃,可能一年多雇數人、產品拖延半年,結果現金僅剩半年。未能持續追蹤現金流,就可能被迫全力募資或裁員保命。即便最後籌到資金,資金到帳往往延遲,期間還要負擔法律費用,而資金枯竭時談判空間將極度不利。

防止現金流斷裂關鍵在於聚焦預算管控。創辦人每月應親自查帳一次,對比實際消耗與預估是否有落差。若出現明顯偏差,必須溯源調整,是判斷失誤還是單一異常?
「零基預算制」對許多創業者來說非常實用。企業常慣以前一年預算加減10%編列新預算,這種方式容易陷入慣性思維,而零基預算制則要求從零重新檢討明年度所有支出,每筆預算都需重新論證,確保完全貼近企業此刻的運營需求。

加密創業團隊尤須強化資金管理:建議訂立統一投資政策,明確設定金庫資產管理規範。即使現金儲備變動,資產安全與保值始終為首要原則。

企業當前屬於哪種營運模式?

制定營運計畫並無所謂「標準答案」或「最佳模板」。不論用哪種架構,核心重點都在於落實四大要素:誰負責、處理哪些事、何時完成、預算多少,及如何定期量化檢討。

但在選擇架構前,建議先釐清企業目前所處營運模式,各階段重點不盡相同。不妨用下述方式自我檢視:

  1. 未來是否還需募集資金?
    多數新創風投公司未來多半還會繼續募資,雖有例外。若公司已經獲利,代表營運計畫依然重要,但資金不再是最大限制;若還未獲利,就要繼續往下思考。

  2. 現金儲備是否超過12個月?
    思路是,現金能撐超過12個月,就可以暫不把募資列為短期計畫重點,先專注產品打造和團隊成長;若儲備不夠,就必須在營運計畫裡納入募資、降低成本、策略合作或尋求投資等內容,並全面檢視投資結構。

  3. 若需募資,必須明確設定具體目標以確保順利取得下一輪資金。哪些里程碑視公司型態和預期輪次而異,建議與既有投資人廣泛溝通。例如你預期只要產品上線即可募資,投資人可能更看重產品與市場的匹配度。

接下來,逐一盤點實現這些目標所需資源,包括關鍵人力招募、其他補充措施與所需時程。將所有預算填入表格——現金是否足夠?如不足,能優化哪些面向?

檢視各活動排序並調整優先順序,能否更快達成目標?

當資源規劃明確後,務必試算進一步投入後能維持的現金週轉期。衡量現有現金流是否充裕。若充裕,即可繼續落實營運計畫;若不足,就必須持續優化招募、投資或聚焦重心,形成正向循環。

最後,制定完善的營運監控指標,並確保定期回顧與持續優化,實現計畫動態管理。

營運目標模板

以下模板助你梳理營運目標。建議自上而下設定年度目標,再依序細化至每季、各業務線,以及每位員工的具體任務。關鍵在於讓營運路徑清楚落地,不需依賴「記憶」或零散資訊,以降低遺漏風險。

以下為簡單目標進度追蹤系統示例。透過紅黃綠分級指標,每週於核心管理會上快速更新各目標進展:如產品線運作順利、市場線偶有波動但影響有限、工程團隊遇到難題需特別關注。這套系統重點就是簡明高效——做到有效問責,同時不為團隊增添額外負擔。

營運計畫對企業發展不可或缺,但無需執著於格式或細節,重點在於隨時能確認:誰負責什麼、何時完成、成本多少。有了這些核心資訊,企業才能動態衡量進展,確保健康營運,特別是現金流狀態必須高度警覺。

Emily Westerhold 為加密團隊合夥人,專注金融與營運顧問業務。加入 Andreessen Horowitz 前,曾任 VSCO 首席財務長7年,協助企業成長,並持續擔任董事會成員。此前於多產業從事財務與會計專業,並在普華永道展開職涯。

本文所述觀點僅代表被引用之 AH Capital Management, L.L.C.(「a16z」)個人意見,並不代表 a16z 及其關係企業立場。部分資訊來源於第三方(含 a16z 管理之基金投資標的)。a16z 雖認為情報可靠,惟未獨立驗證,亦無法保證資訊於任何特定情境中持續有效。此外,文內或有第三方廣告,a16z 未審核或為其內容背書。

本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法律、營運、投資或稅務建議。若有相關需求,建議諮詢專業顧問。文中所舉證券或數位資產僅為說明範例,非投資建議或服務邀約。本內容不針對或適用於任何投資人或潛在投資人,亦不得據此進行任何 a16z 基金投資決策。(如涉及投資,請以私募備忘錄、認購協議及相關文件為準,並請完整閱讀。)文中所指涉或引用之專案不代表 a16z 管理之全部投資,且不能保證未來投資必然獲利或與以往相同。a16z 管理基金之投資專案清單(不含未公開揭露及部分數位資產投資)參見 https://a16z.com/investment-list/

文中圖表僅供參考,請勿據以做出任何投資決策。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本文觀點均截至發布日。內容涉及的預測、估算、期望、目標、展望及意見若有異動,恕不另行通知,且可能與他人看法不同。詳情請見 https://a16z.com/disclosures/

免責聲明:

  1. 本文轉載自[a16zcrypto],版權歸原作者[a16zcrypto]所有。如有轉載異議,請聯絡Gate Learn團隊,我們將儘速處理。
  2. 特別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本譯文由 Gate Learn 團隊製作。除非另有說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分發或抄襲。
即刻開始交易
註冊並交易即可獲得
$100
和價值
$5500
理財體驗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