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頂尖的VC,其本質已是媒體公司。
a16z正是最佳典範。
2009年,a16z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創立初始即定調——一家以投資獲利的媒體公司。
當時此定位顯得極為激進。至2025年,這已被證實是對VC產業未來最精準的預判。
因為注意力比法定貨幣更稀有。
法定貨幣可以任意發行,但每人每日清醒時間僅十數小時。單靠注意力,只能做流量生意,網紅帶貨正是此邏輯。
唯有注意力結合信任,才能化為「影響力」。影響力才是真正能變現的稀有資產。
全球範圍內,影響力變現完全合法的場域只有兩個:一是加密圈,另一是初級市場。
孫宇晨在幣圈操作,遭受爭議;a16z在初級市場推動,則被視為典範。
那麼,a16z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a16z的核心競爭力,歸納為兩字——權力。
Marc Andreessen直言:「我們始終相信,VC真正提供的是權力,你需要得到大眾關注的能力。」
這種權力,究竟指的是什麼?
就是讓新創公司能夠直接定義產業議程、影響公眾認知、吸引資本進一步投入的能力,而其載體正是內容。
Marc本人堪稱頂級內容創作者。
自2011年《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至2020年《It’s Time to Build》,2023年《Why AI Will Save the World》與《The Techno-Optimist Manifesto》,Marc每篇文章幾乎都引發產業全面討論。
近年來,長文發表週期約每8個月一篇,每篇皆精雕細琢。
這些文章的影響力來自兩大因素。
第一,Marc精準捕捉時代情緒。《It’s Time to Build》在疫情初期切中西方世界的無力感。
第二,他善於將商業議題提升至國家、文明層級。《The Little Tech Agenda》直接將支持小型科技企業等同捍衛美國技術霸權,成功將VC利益包裝成美國國家利益。
a16z同時構建了專業龐大的內容團隊。
根據官網資訊,a16z設有專責內容總監、Podcast主持人、影片製作團隊。Chris Dixon主導加密貨幣領域內容,Connie Chan專注中國與行動網路,Katherine Boyle主理「American Dynamism」(國家競爭力/產業再興)專欄,Sriram Krishnan主持Podcast並參與Web3敘事。
a16z的內容產出高度工業化、系統化。自有Podcast、YouTube頻道、專題報告,團隊任務即是將投資主題轉化為可傳播敘事,並透過多元管道觸及政策制定者、LP、新創者及其他VC。
擁有內容能力,a16z便具備「推動議題+帶動資金流」的核心優勢。
推動議題:透過Marc文章與內容團隊系統產出,提出宏大敘事(如Web3 Matters、AI Will Save the World),定義時代趨勢。
帶動資金流:敘事初起之際,即以數億、數十億美元投入賽道,大幅提升明星專案估值10倍、百倍,確立敘事主導地位。其他VC見a16z進場,亦紛紛追隨,推升整體估值。
這就是a16z「敘事-投資」的核心能力。
a16z為LP累積創造250億美元淨回報
內容製造影響力,投資將影響力轉化為估值大幅提升。自己主導市場走向,更容易退出。
那麼,a16z的「推動議題」實力如何鍛造?
a16z的宏大敘事(即推動議題能力)有一套可複製的方法論,可稱為「a16z五步敘事法」。
直擊群體情緒、提出顛覆性框架、構建敵我對立、提升至文明層級、喊出戰鬥口號。
步步遞進。
Marc文章從不無中生有,只領先產業情緒半步,既不過於超前,也不落後。
《It’s Time to Build》(2020)開篇直言:「每個西方機構都對新冠疫情毫無準備……這種制度效能上的巨大失敗將在未來十年持續產生影響。」疫情初期,西方世界普遍感受制度失靈,Marc恰好抓住此情緒,無分黨派。
《Why AI Will Save the World》(2023)開場:「人工智慧時代已經來臨,天啊,人們都嚇壞了。」以輕鬆語調承認公眾對AI的恐慌,隨後緊抓AI懷疑論猛攻。
建立情感共鳴後,Marc即刻拋出顛覆性新框架,把辯論拉回主場。
《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2011)不糾結「科技股是否泡沫」,直接重新定義:這是「軟體正成為所有產業基礎設施」的經濟革命。讓估值爭議變成「你是否看懂未來」。
《It’s Time to Build》不糾結口罩、呼吸器供應鏈,直指:「問題在於渴望。我們必須想要這些東西。問題在於慣性,問題在於意志。」從供應鏈議題提升至美國國家意志與民族精神。
Marc將世界簡化為雙方陣營,迫使讀者選邊。
《The Little Tech Agenda》(2024)語言最直接:「支持小科技者,我們支持他們。反對者,我們反對。」極簡動員語言,黑白分明。自家是Little Tech創業公司,對方是Big Tech巨頭與有害政策。
《Why AI Will Save the World》(2023)更進一步:我方是AI建設者、英雄、樂觀主義者。對方是末日論者,細分為浸禮會信徒(天真受利用)、私酒販子(暗地牟利),甚至「AI風險邪教」。
不只劃分陣營,更以污名化標籤削弱對手合法性。
第四步,提升至文明高度。
Marc擅長上價值,將具體議題提升為關乎國家、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
《The Little Tech Agenda》:「美國技術霸權及小科技創業公司在保障霸權中的關鍵角色……與任何議題同等重要的頂級政治議題。」支持創業=美國技術霸權=國家安全。VC利益直接等同美國國家利益。
《The Techno-Optimist Manifesto》(2023):「我們相信成長即進步,不成長即停滯,最終導向死亡。」技術樂觀主義=生存,反對=死亡。將商業抉擇升華為生死關卡。
第五步,喊出戰鬥口號。
Marc將複雜論證精煉為簡短有力、易於傳播的口號。標題即口號,全文反覆強調,結尾再度呼籲。
標題具備鮮明特徵:
- 強命題(Manifesto/Agenda等世界觀宣言);
- 行動號召(It’s Time to Build,祈使語氣,動員感);
- 宏大詞彙(World/Future,強調方向非細節);
- 極少定語(定語顯膽怯,愈簡潔愈有力);
如《It’s Time to Build》,標題即口號,全文反覆出現。《Why AI Will Save the World》結尾加碼「We win, they lose」。
《The Little Tech Agenda》結尾更為宏偉:
「The glory of a Second American Century is within our reach.
Let’s grasp it. 」
(第二個美國世紀的榮耀近在咫尺。讓我們把握。)
a16z官網格調明顯,展現創辦人重視技術文化
Marc定位明確,深知其文章屬於企業對企業(B2B)傳播而非企業對消費者(B2C)流量。對象為政策制定者、VC與LP、新創者及工程師、媒體與意見領袖。
因此標題必須足夠簡潔、宏偉、有力,讓未必細讀全文者也能記住要點並口耳相傳。
這正是a16z推動議題的根本方法。為後續帶動資金流行動鋪墊情緒,帶動產業害怕錯過(FOMO);強化道德合法性,投資即正義;提升政治高度,投資即守護文明;動員力道,It’s Time to Build。
接下來,我們看a16z如何將敘事轉化為實質回報。
a16z推動議題只是起點。真正讓其策略形成閉環的,是敘事之後即刻跟進的投資,親自進場主導市場走向。
2021年,a16z發文力挺Web3,連續推出《Why Web3 Matters》專文與政策議程。幾乎同步宣布成立22億美元加密基金 Crypto Fund III(第三號加密基金)。
至2022年,規模擴增為45億美元 Crypto Fund IV(第四號加密基金)。
a16z於Web3領域投資OpenSea、Dapper Labs等明星專案。OpenSea估值自2021年7月的15億美元,半年內提升至2022年1月的133億美元。
邏輯非常直白。
a16z以文章告訴世界「Web3是未來」,再以數十億美元告訴市場「我們是認真的」。其他VC見a16z入場,紛紛追隨。LP認同a16z判斷,增加Web3配置,全賽道估值於是提升。
AI領域邏輯亦然。2023年6月,Marc發表《Why AI Will Save the World》,駁斥AI威脅論,推動AI加速主義。同年,a16z投資 Character.AI,領投1.5億美元A輪。2024年續加碼AI基礎設施及應用層。
這就是「敘事—投資」雙飛輪運作模式。
敘事創造注意力與預期,投資將預期化為實際估值。敘事愈宏偉,資本投入愈多,估值提升也愈大。a16z作為最早進場、投資規模最大者,自然能於估值提升中獲最大收益。
更關鍵的是,a16z此套策略獲得道德合法性。
Marc文章將投資行為包裝為「捍衛美國技術霸權、推動人類進步、對抗停滯與死亡」的宏大使命。由於敘事已提升至國家利益與文明存亡層級,a16z的策略更具正當性。
當你擁有足夠權力,便能主導市場走向。
a16z用內容創造預期,用資本實現現實,用宏大敘事賦予整個流程合法性與正義感。
這是影響力變現的高境界。
a16z為何要自我定位為媒體公司?
其背後動機,源於Marc對權力與媒體的深層思考。
2016年前,Marc認為科技產業與主流媒體關係「健康、正常且富成效」。他在Podcast回顧,1993至2016年間,媒體對科技充滿好奇,願意學習、理解產業變革。
但2016年川普當選後,一切改變。
2017年春,Marc媒體巡迴時發現「彷彿有人切換電燈,所有媒體瞬間極度敵對,百分之百轉變,絕對敵意」。
Marc認為,轉變原因有三:
媒體將川普當選歸咎科技平台,政治對立情緒全面投射科技產業。
傳統媒體商業模式被社群媒體摧毀,經濟困境導致怨懟。
科技業從工具供應商,轉型為顛覆社會結構的力量,應受更嚴格檢視。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社群媒體如同「X光機」。
X光機能透視人體,揭露骨骼與病灶。社群媒體亦如是,讓每人即時看見、傳播真相,傳統機構缺陷與言行不一反覆曝光。
Marc引用前CIA分析師Martin Gurri理論:
「社群媒體將徹底摧毀現有機構權威。其方式即以X光效應揭露這些機構本質上皆不可託信。」
創辦人長年於Podcast批判媒體
在此情境下,VC若欲掌握權力——影響公眾認知、定義產業議程、吸引資本投入——唯有自建媒體,繞過敵意且公信力崩潰的傳統媒體。
Marc在Podcast反覆強調:「我們始終認為,VC真正能給的是權力。你需要權力,這代表你必須見到客戶並贏得重視;你需取得大眾關注的能力。」
a16z媒體平台,即是權力分配的核心工具。
Marc將此策略比喻為「品牌的過橋貸款」:新創公司在自有強勢品牌前,可借用a16z品牌取得市場認可。
因此,a16z成為媒體公司的動機十分明確。
在傳統媒體失信年代,唯有掌握內容生產與分發,方能真正掌握權力。而權力,才是VC能夠賦予新創的最稀有資源。
回到開頭:VC的本質是什麼?
傳統答案:VC是資本中介,連結LP與新創公司,透過投資獲利。
a16z給出新解:VC是一家以投資獲利的媒體公司。
a16z的成功正證明此道。他們以電子報與Podcast製造宏大敘事,以數十億美元真金白銀將敘事轉化為賽道估值提升,憑內容團隊與Marc本人影響力構建權力網絡。
這組「推動議題-帶動資金流」雙飛輪,讓a16z在Saas、Web3、AI等領域獲得遠超同業的回報。
更重要的是,a16z此套策略取得「道德合法性」。Marc文章把投資行為包裝成「捍衛美國技術霸權、推動人類進步」的宏大使命。
孫宇晨在幣圈操作,同樣發幣、推動資金流,遭遇爭議。a16z在初級市場推動,敘事→投資→估值提升,則成為業界標竿。
差異何在?
一方缺乏體系,純屬操作、不擇手段,只收穫注意力;另一方有完整方法論,真金白銀背書,將商業利益包裝為國家利益,持續累積影響力。
注意力比法定貨幣更稀有。唯有注意力結合信任,才能化為影響力,而影響力才是真正能變現的稀有資產。
a16z的成功,正是影響力變現的教科書案例。
就此而言,現今頂尖VC本質皆為媒體公司。VC僅是商業模式一環,內容與影響力才是核心資產。
VC即媒體。
影響力就是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