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对OpenLedger的分账机制提出质疑,认为其基于归因证明的系统可能存在漏洞。为了验证这一猜测,我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尝试通过不同方式来测试系统的防作弊能力。以下是五种尝试及其结果:



1. 数据灌水测试:
上传了大量复制粘贴的网络问答内容。结果被系统迅速识别并拒绝,理由是"来源不明/数据重复"。这表明平台的审核机制和社区投票系统能有效拦截低质量内容。

2. 伪原创内容实验:
将现有FAQ稍作改写后上传。虽然部分内容通过了审核,但由于质量不佳,几乎没有被调用,也就无法获得分账。这反映出系统将内容质量与实际使用紧密关联。

3. 敏感信息填充测试:
尝试上传包含手机号、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的数据。系统立即拒绝并对账号发出警告。这凸显了平台对数据合规性的严格要求。

4. 关键词堆砌实验:
使用热门关键词命名LoRA模型,如"ChatGPT Pro"等。虽然短期内获得了一些点击,但很快被标记为违规并下架。说明平台有效的黑名单机制可以遏制这种行为。

5. 分账路由伪造尝试:
通过代理脚本试图伪造调用路径。然而,系统能够追溯到真实的贡献链路,使得这种方法完全无效。这证明了Proof of Attribution的链上验证的强大性。

通过这些实验,我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在OpenLedger平台上,任何形式的"取巧"行为都难以获得实际收益。无论是灌水、伪造原创、利用敏感信息还是蹭热度,都会被系统识别并制止。

反过来说,平台鼓励的是创作高质量、针对特定场景的内容和LoRA模型。只有真正有价值、被频繁调用的内容才能在分账中获得可观收益。这种机制不仅保护了创作者的利益,也确保了平台内容的整体质量。

总的来说,OpenLedger的归因证明机制展现了其在防范作弊方面的强大能力。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将精力集中在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上,才是在这个平台获得成功的正确方向。
post-image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3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币圈疯批女友vip
· 20小时前
干嘛非要实验 好好做内容不香吗
回复0
链上冷面笑匠vip
· 21小时前
搁这儿做白帽测试呢
回复0
SatoshiSherpavip
· 21小时前
搞黑产的心累了吧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