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联合推广任务上线!
本次活动总奖池:1,250 枚 ES
任务目标:推广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专场
📄 详情参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务内容】
请围绕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动进行内容创作,并晒出参与截图。
📸【参与方式】
1️⃣ 带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发帖
2️⃣ 晒出以下任一截图:
Launchpool 质押截图(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页面截图(交易 ES)
3️⃣ 发布图文内容,可参考以下方向(≥60字):
简介 ES/Eclipse 项目亮点、代币机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对 ES 项目的观点、前景判断、挖矿体验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矿 或 Alpha 积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对比
🎁【奖励说明】
评选内容质量最优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Hyperliquid危机引发争议 去中心化与资本效率之间如何平衡
Hyperliquid"成分表":9%的币安,78%的中心化
在加密货币行业中,一场看似普通的交易演变成了一个重大事件,影响深远。起初,这只是一个小插曲,涉及去中心化理念的挑战和一个区块链平台的困境。然而,随着事态发展,它逐渐成为了整个行业的焦点。
3月26日,Hyperliquid遭遇了一次由Meme引发的危机。攻击者采用了类似之前50倍杠杆巨鲸的手法,集中资金利用规则漏洞攻击HLP资金池。
这本应只是攻击者与Hyperliquid之间的较量。Hyperliquid实际上承担了巨鲸的对手方交易,将玩家对玩家(PVP)的局面转变为玩家对平台(PVH)。对Hyperliquid协议而言,400万美元的损失只是小问题。
然而,当某些主流交易平台迅速上线$JELLYJELLY合约时,情况变得复杂。这些平台似乎是想趁机重创竞争对手。理论上,如果Hyperliquid能凭借资金规模承受巨鲸造成的损失,那么这些大型交易所也可以利用更深厚的流动性持续削弱Hyperliquid,直到其陷入类似Luna-UST的死亡螺旋。
最终,Hyperliquid做出了一个有争议的决定:违背去中心化原则,"经过投票"后下架$JELLYJELLY,俗称"拔网线",承认自己无法承受更多损失。
回顾这一事件,Hyperliquid的应对措施对中心化交易所来说是常见做法。可以预见,在Hyperliquid之后,链上生态可能会逐步接受这种"新常态"。是否完全去中心化并非关键,治理的透明度才是更为重要的。
去中心化交易所不必追求绝对的去中心化,而是应该比中心化交易所更加透明,在加密文化和资本效率之间寻求平衡,以求生存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Hyperliquid连续两个月占据某大型交易平台合约交易量的约9%。这正是该平台积极应对的根本原因,试图在萌芽阶段扼杀潜在威胁,因为Hyperliquid已经开始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商场如战场,昨天某平台能在竞争对手的DEX下架时抢占钱包市场份额,今天几大平台能联手对付新兴挑战者,这已经表明合约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回顾近期行业热点,链上协议普遍面临困境,坚持去中心化变得越来越困难。某预测市场平台承认大户操纵预言机篡改结果,引发社区不满;Hyperliquid最终在压力下选择"拔网线",遭到了多位业内知名人士的批评。
首先,这些批评确实有道理。Hyperliquid选择的不是绝对的去中心化理念,而是将资本效率和协议安全置于首位。个人认为,Hyperliquid的去中心化程度可能还不如某些受到严格监管的中心化交易所。实际上,Hyperliquid更像是一个无KYC要求的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所。
其次,评判Hyperliquid时应该考虑其作为交易所和永续合约DEX的双重身份。Hyperliquid目前面临的问题,中心化交易所都曾经历过。即使是批评Hyperliquid不够去中心化的某些人士所创立的平台,在2020年3月12日的黑天鹅事件中,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可能会给整个加密行业带来灾难性后果。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的选择是一个典型的两难困境。追求去中心化必然会牺牲一定的资本效率,而选择中心化则可能无法吸引自由流动的资金。
Hyperliquid实际上包含一个共识机制和两个业务方向:
在这种架构下,L1与HyperCore/HyperEVM之间的跨链操作,以及HyperCore和HyperEVM之间的交互,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攻击点。因此,组织架构的复杂性也是Hyperliquid项目方高度控制的必然结果。
在永续合约DEX的发展序列中,Hyperliquid的创新并不在于架构的革新,而是采用"适度中心化"的方式,借鉴了某DEX的LP代币化模式,并配合上币、空投策略,持续激励市场参与,成功进入中心化交易所长期主导的衍生品市场。
这并非为Hyperliquid辩护,而是永续合约DEX的本质。如果追求绝对的去中心化治理,就无法及时应对黑天鹅事件,无法快速反应。要高效应对危机,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中心化决策权。
就像某NFT交易平台没能颠覆行业龙头一样,最终是另一个平台成功挑战了龙头地位。大家讨论的中心化也是有层次之分的,Hyperliquid更多集中在协议变更的权力上。本文重点不是争论中心化程度,而是强调资本效率会自然推动新一代链上协议朝这个方向发展——通过适度中心化换取更高的资本效率。
Hyperliquid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链上结构追求中心化交易所的效率,用代币经济学吸引流动性,用定制化技术栈保障安全性。
在技术架构之外,Hyperliquid真正的风险点在于代币经济模型的可持续性。如前所述,Hyperliquid是某DEX的LP代币化升级版,用户可以分享协议收入,从而创造更多流动性,并支撑项目方维持代币价格。
但前提是,项目方需要有足够的控制能力,才能确保协议收入的正常运作。特别是在高杠杆的合约市场,收益放大的同时风险也成倍增加,这也是与Uniswap等现货DEX最大的区别。
以上是Hyperliquid选择较为中心化架构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目前,在16个节点中,Hyper Foundation控制5个,但在质押比例上,Foundation总量为3.3亿枚Hyper,占全部节点的78.54%,远超2/3多数。
回顾近半年来的安全事件:
2024年11月,有人指责Hyperliquid架构不够去中心化:基本属实
2025年初:50倍杠杆巨鲸事件:犯了每个交易所都可能犯的错,但由于链上透明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2025年3月26日:"拔网线"清算JELLYJELLY,完全属实,基金会控制绝大多数投票权
正是在一次次的博弈和对抗中,去中心化理念逐步向资本效率的现实妥协。Hyperliquid已经尽量降低风险投资、空投、内部清仓(相比某加密货币创始人持续出售)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保留了正常的产品形态,并希望通过手续费获得收益。
相较于NFT市场的不确定性,永续合约DEX是链上的刚需,因此我认为Hyperliquid这种模式很可能被市场接受。
不过,就像某交易所遭遇黑客攻击后,社区怀疑交易所是否会趁机牟利一样,Hyperliquid经历危机后,创始人和团队的心态变化更值得关注。他们是要继续坚持做一个被人质疑的好人,还是与传统交易所同流合污,进一步封闭规则。
换句话说,纠结于中心化与否可能偏离了讨论的重点。或许我们应该思考,完全透明的协议规则导致全市场公开围猎是链上协议必经的阵痛,还是会导致链上迁移进程的倒退。
真正深刻的教训或经验是:我们到底要遵循去中心化的理念,还是直接向资本效率低头。就像这个日益动荡的世界一样,中间地带已经越来越狭窄。
是要部分中心化+透明规则+必要时介入,还是要100%中心化+黑箱操作+随时介入呢?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直接救市,未经纳税人同意就拯救了华尔街,竭尽散户之力,维系金融巨头的生存,成为催生比特币的土壤。而今,Hyperliquid事件不过是这出老戏的翻版,只是角色变成了需要拯救的链上华尔街。
Hyperliquid危机后,业内知名人士纷纷批评:从某交易所创始人到某项目负责人,都要求Hyperliquid坚持去中心化理念。这也是链上商业竞争的延续,某项目负责人曾质疑过另一个项目的可行性,但这并不妨碍今天他们站在同一阵线。
一旦参与游戏,就要做好成为棋子的准备。
无论是链上还是链下,都需要有坚定的理念和灵活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