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一致

img-abd45226425f4b06-4503793384640082# 自由一致

在戰後美國,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繼續加強,這引發了對最小限度的國家幹預市場的支持者的不滿。在對凱恩斯主義的批評者中,有一羣傑出的學者,他們在維吉尼亞大學工作,領導者是詹姆斯·M·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

他們的研究致力於探討官員在不同層面——經濟和政治層面上,實際上在多大程度上是基於公共利益而非個人利益。關於維吉尼亞學派的關鍵思想以及它們在當前的相關性,請閱讀ForkLog的新材料。

從想法到行動

在大蕭條時期(1929–1939),政府在美國經濟中的作用增強了。許多人將政府視爲解決危機的工具,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及其追隨者的思想成爲了焦點。弗吉尼亞學派在戰後時期作爲對這一趨勢的回應而興起。

在1950年代,維吉尼亞大學的一組經濟學家,由詹姆斯·M·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領導,建立了公共管理研究項目。他們的任務是展示政治家和官員如何爲了自身利益行事,忽視公共利益。

科學家們從奧地利學派的思想中汲取靈感,該學派強調自由市場和有限國家的作用。維吉尼亞學派更進一步,專注於通過經濟方法論分析政治過程。經典自由主義也對該學派產生了影響,包括對權力限制和保護個人自由的概念,這在布坎南關於憲法經濟學的著作中得到了體現。

維京學校的關鍵原則可以表述如下:

  • 個人主義。人們根據自己的利益行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政治領域。國家不是一個抽象的仲裁者,而是個體決策的集合;
  • 政府限制。政府幹預往往效率低下,導致不良後果,如腐敗或官僚主義。
  • 憲法框架。經濟和政治自由依賴於清晰的規則,這些規則限制國家的權力並保護個人。

維爾京學校依靠經驗研究和數學模型,強調自由哲學。它的思想不僅應用於市場分析,還適用於國家機構的分析。

政治如市場

維爾京學校的核心是公共選擇理論,它描述了人們如何利用國家機構來實現他們的目標。這一理論基於三個前提:

  • 理性個體。人們通過自己的行爲力求獲得個人利益,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政治領域;
  • 政策作爲交換。選民爲公共利益支付稅款,但往往沒有得到承諾的;
  • 政治市場。國家是爭奪影響力、資源和權力的競爭舞臺。選民選擇代表,議員通過法律,官員負責監督其執行。

維爾京羣島的領導人將國家視爲一個市場,參與者在其中交換投票和承諾。然而,他們強調,選舉並不總是反映社會的真實偏好。由布坎南和塔洛克在《共識的計算:憲政民主的邏輯基礎》一書中描述的投票悖論(1962)在於,結果依賴於規章制度,並且很容易被操控。因此,投票結果可能受選票上問題順序的影響。

這些做法加劇了問題,比如遊說和掮客交易。遊說是指影響當局以便做出有利的決策,通常是爲了狹窄羣體的利益。掮客交易,或稱“投票交易”,指的是議員之間的相互支持,以推動各自的項目。一個流行的選項是“公款蛋糕”,即政治家從公共預算中撥款用於許多地方性倡議,以期獲得多數人的支持。

例如,在2000年代,美國大約撥款130萬美元用於一項研究,研究中讓蝦在微型跑步機上跑步,以評估它們在壓力條件下應對身體負荷的能力。這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批評者認爲這是對納稅人資金的不合理浪費,出於狹隘的科學興趣。

類似的行爲在比尤肯看來對民主構成威脅。爲了爭取連任,政治家們提高支出,這加劇了官僚主義並刺激了通貨膨脹。結果,國家的控制增強,而經濟卻在減弱。

公共物品及其悖論

公共選擇理論非常重視“公共物品”這一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以下特徵的商品和服務:

  • 非競爭性 (一個人消費並不會減少其他人的可用性);
  • 不可排他性 (無法有效限制對利益的訪問)。

作爲例子,可以提到街道照明、清潔空氣和國家防御。通常,這些商品的生產對私營部門來說並不劃算,因此由國家提供。然而,問題是:人們需要什麼以及需要多少?

經濟學家曼庫爾·奧爾森在書中《集體行動的邏輯》(1965)指出:由於搭便車問題,公共物品的需求往往被低估——公民在不爲其付費的情況下享受這些物品。

假設城市決定建立空氣淨化系統。這是公共利益,因爲所有居民都呼吸同樣的空氣,沒有人可以被排除在外。然而:

  • 公民可以通過這個系統逃避納稅,希望其他人來支付;
  • 政治家可以將預算從空氣淨化轉向那些能爲他們帶來更多選票的項目;
  • 官僚可能會抬高項目成本,以增加他們的預算。

比肯強調:這些問題不僅需要經濟分析,還需要政治分析,以確保公共產品的公平有效提供。他提出了以下解決方案:

  • 憲法限制。設定嚴格的規則(例如,預算限制)以防止資源的無效分配;
  • 去中心化。將部分決策權轉移到地方層面,在那裏公民的偏好更爲明確;
  • 一致同意原則。理想情況下,關於公共利益的決策應在最大多數人的同意下作出,以避免將決策強加於少數人。

維爾京學派的經典理論認爲,有效提供公共物品需要考慮個人利益,並建立能夠最小化政治扭曲的制度。他們認爲,基於憲法限制和去中心化的決策有助於平衡社會利益,並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

機構,海盜,區塊鏈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維爾京學派通過威廉·尼斯卡寧等學者的研究擴大了其影響力。他的官僚理論展示了政府機構如何最大化自身預算——通常以犧牲公共利益爲代價。

這一時期標志着對憲法規則及其在限制政治權力中的作用的深入分析,這在比尤肯南的著作中得到了體現,特別是在《自由的邊界:在無政府狀態與利維坦之間》一書中 (1975)。同時,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傑弗裏·布倫南在他的研究中展示了稅收制度如何影響個人行爲並限制國家權力。

例如,高額收費可能會促使人們減少工作或投資,從而降低經濟活動。相反,合理的稅收規則能夠限制政府開支的過度擴張。這些觀點強調了稅制的制度設計如何能夠引導個人決策,並抑制政府對經濟的幹預。

現代的維爾金派追隨者,如彼得·利索恩、馬修·D·米切爾和唐納德·布德羅,積極將該學派的原則應用於數字經濟。他們研究區塊鏈作爲一種工具,能夠提供透明度、數據不可篡改性和降低交易成本,使其在方法論個體主義的分析中顯得尤爲理想。

彼得·利森以其對非正式制度的研究而聞名,他在分析去中心化系統時應用了維爾京學派的原則。他說明了非正式制度,如海盜法典,是如何創造自我管理機制的。在這個背景下,區塊鏈可以作爲現代非正式制度的一個例子,提供協調和信任的保障,盡管缺乏集中控制。

Mercatus Center的高級研究員Matthew D. Mitchell和Donald Budreau分析了監管對創新的影響,強調過度的政府幹預抑制了技術發展。他們的研究基於公共選擇理論,顯示區塊鏈如何促進經濟自由和市場機制,繞過傳統的中介結構。

因此,奧爾森、布坎南和塔洛克的思想仍然在現代經濟學家的研究中得到體現,他們將其適應於新的現實。

維爾京人受到的批評

維爾京學校的某些觀點常常受到知名經濟學家的批評。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爲,過於強調理性選擇以及假設所有代理人都是出於自利動機行事是過分的。

基於他在信息不對稱和行爲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斯蒂格利茨認爲這種簡化的表述忽略了非理性因素、利他主義、社會規範或有限理性的影響。例如,人們可能會基於意識形態信念或責任感進行投票,而學校通常並未考慮到這一點。

在這一方面,韓國經濟學家哈俊·張批評了該學派對國家機構的悲觀觀點,認爲這種看法過於憤世嫉俗。張強調:國家能夠有效解決協調問題並提供公共物品,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而成功的政府監管的歷史例子與關於國家必然失敗的論點相悖。

此外,包括斯蒂格利茨和張在內的批評者指出維爾京學派的經驗基礎有限。雖然它的理論模型邏輯嚴謹,但並不總是得到實際數據的支持,因爲對參與者行爲的預測可能沒有考慮文化或歷史背景。此外,維爾京學派還被指責存在意識形態偏見:它對國家無效性的強調和對市場機制的保護被解讀爲對自由主義思想的支持,這引發了支持集體行動和社會公正者的懷疑。

盡管受到批評,維吉尼亞學派仍然具有影響力,因其能夠揭示政治過程中的隱祕動機,並強調制度框架在最小化低效方面的重要性,激勵關於市場、國家和社會之間平衡的討論。

文本:阿納斯塔西婭·O.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