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危機引發爭議 去中心化與資本效率之間如何平衡

Hyperliquid"成分表":9%的幣安,78%的中心化

在加密貨幣行業中,一場看似普通的交易演變成了一個重大事件,影響深遠。起初,這只是一個小插曲,涉及去中心化理念的挑戰和一個區塊鏈平台的困境。然而,隨着事態發展,它逐漸成爲了整個行業的焦點。

3月26日,Hyperliquid遭遇了一次由Meme引發的危機。攻擊者採用了類似之前50倍槓杆巨鯨的手法,集中資金利用規則漏洞攻擊HLP資金池。

這本應只是攻擊者與Hyperliquid之間的較量。Hyperliquid實際上承擔了巨鯨的對手方交易,將玩家對玩家(PVP)的局面轉變爲玩家對平台(PVH)。對Hyperliquid協議而言,400萬美元的損失只是小問題。

然而,當某些主流交易平台迅速上線$JELLYJELLY合約時,情況變得復雜。這些平台似乎是想趁機重創競爭對手。理論上,如果Hyperliquid能憑藉資金規模承受巨鯨造成的損失,那麼這些大型交易所也可以利用更深厚的流動性持續削弱Hyperliquid,直到其陷入類似Luna-UST的死亡螺旋。

最終,Hyperliquid做出了一個有爭議的決定:違背去中心化原則,"經過投票"後下架$JELLYJELLY,俗稱"拔網線",承認自己無法承受更多損失。

回顧這一事件,Hyperliquid的應對措施對中心化交易所來說是常見做法。可以預見,在Hyperliquid之後,鏈上生態可能會逐步接受這種"新常態"。是否完全去中心化並非關鍵,治理的透明度才是更爲重要的。

去中心化交易所不必追求絕對的去中心化,而是應該比中心化交易所更加透明,在加密文化和資本效率之間尋求平衡,以求生存發展。

根據數據顯示,Hyperliquid連續兩個月佔據某大型交易平台合約交易量的約9%。這正是該平台積極應對的根本原因,試圖在萌芽階段扼殺潛在威脅,因爲Hyperliquid已經開始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Hyperliquid"成分表":9%的幣安,78%的中心化

商場如戰場,昨天某平台能在競爭對手的DEX下架時搶佔錢包市場份額,今天幾大平台能聯手對付新興挑戰者,這已經表明合約市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回顧近期行業熱點,鏈上協議普遍面臨困境,堅持去中心化變得越來越困難。某預測市場平台承認大戶操縱預言機篡改結果,引發社區不滿;Hyperliquid最終在壓力下選擇"拔網線",遭到了多位業內知名人士的批評。

首先,這些批評確實有道理。Hyperliquid選擇的不是絕對的去中心化理念,而是將資本效率和協議安全置於首位。個人認爲,Hyperliquid的去中心化程度可能還不如某些受到嚴格監管的中心化交易所。實際上,Hyperliquid更像是一個無KYC要求的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所。

其次,評判Hyperliquid時應該考慮其作爲交易所和永續合約DEX的雙重身分。Hyperliquid目前面臨的問題,中心化交易所都曾經歷過。即使是批評Hyperliquid不夠去中心化的某些人士所創立的平台,在2020年3月12日的黑天鵝事件中,如果不採取緊急措施,可能會給整個加密行業帶來災難性後果。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間的選擇是一個典型的兩難困境。追求去中心化必然會犧牲一定的資本效率,而選擇中心化則可能無法吸引自由流動的資金。

Hyperliquid實際上包含一個共識機制和兩個業務方向:

  • 共識是HyperBFT算法及其實體化產物Hyperliquid L1;
  • 業務分別是建立在L1之上的HyperCore,這是一個定制化的現貨和合約交易所,基本由Hyperliquid控制,以及與之並行的HyperEVM,這是一個標準的"EVM兼容鏈"。

在這種架構下,L1與HyperCore/HyperEVM之間的跨鏈操作,以及HyperCore和HyperEVM之間的交互,都可能成爲潛在的攻擊點。因此,組織架構的復雜性也是Hyperliquid項目方高度控制的必然結果。

在永續合約DEX的發展序列中,Hyperliquid的創新並不在於架構的革新,而是採用"適度中心化"的方式,借鑑了某DEX的LP代幣化模式,並配合上幣、空投策略,持續激勵市場參與,成功進入中心化交易所長期主導的衍生品市場。

這並非爲Hyperliquid辯護,而是永續合約DEX的本質。如果追求絕對的去中心化治理,就無法及時應對黑天鵝事件,無法快速反應。要高效應對危機,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決策權。

就像某NFT交易平台沒能顛覆行業龍頭一樣,最終是另一個平台成功挑戰了龍頭地位。大家討論的中心化也是有層次之分的,Hyperliquid更多集中在協議變更的權力上。本文重點不是爭論中心化程度,而是強調資本效率會自然推動新一代鏈上協議朝這個方向發展——通過適度中心化換取更高的資本效率。

Hyperliquid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鏈上結構追求中心化交易所的效率,用代幣經濟學吸引流動性,用定制化技術棧保障安全性。

在技術架構之外,Hyperliquid真正的風險點在於代幣經濟模型的可持續性。如前所述,Hyperliquid是某DEX的LP代幣化升級版,用戶可以分享協議收入,從而創造更多流動性,並支撐項目方維持代幣價格。

但前提是,項目方需要有足夠的控制能力,才能確保協議收入的正常運作。特別是在高槓杆的合約市場,收益放大的同時風險也成倍增加,這也是與Uniswap等現貨DEX最大的區別。

以上是Hyperliquid選擇較爲中心化架構背後的經濟學原理。目前,在16個節點中,Hyper Foundation控制5個,但在質押比例上,Foundation總量爲3.3億枚Hyper,佔全部節點的78.54%,遠超2/3多數。

Hyperliquid"成分表":9%的幣安,78%的中心化

回顧近半年來的安全事件:

2024年11月,有人指責Hyperliquid架構不夠去中心化:基本屬實

2025年初:50倍槓杆巨鯨事件:犯了每個交易所都可能犯的錯,但由於鏈上透明反而成爲衆矢之的

2025年3月26日:"拔網線"清算JELLYJELLY,完全屬實,基金會控制絕大多數投票權

正是在一次次的博弈和對抗中,去中心化理念逐步向資本效率的現實妥協。Hyperliquid已經盡量降低風險投資、空投、內部清倉(相比某加密貨幣創始人持續出售)的負面影響,盡可能保留了正常的產品形態,並希望通過手續費獲得收益。

相較於NFT市場的不確定性,永續合約DEX是鏈上的剛需,因此我認爲Hyperliquid這種模式很可能被市場接受。

不過,就像某交易所遭遇黑客攻擊後,社區懷疑交易所是否會趁機牟利一樣,Hyperliquid經歷危機後,創始人和團隊的心態變化更值得關注。他們是要繼續堅持做一個被人質疑的好人,還是與傳統交易所同流合污,進一步封閉規則。

換句話說,糾結於中心化與否可能偏離了討論的重點。或許我們應該思考,完全透明的協議規則導致全市場公開圍獵是鏈上協議必經的陣痛,還是會導致鏈上遷移進程的倒退。

真正深刻的教訓或經驗是:我們到底要遵循去中心化的理念,還是直接向資本效率低頭。就像這個日益動蕩的世界一樣,中間地帶已經越來越狹窄。

是要部分中心化+透明規則+必要時介入,還是要100%中心化+黑箱操作+隨時介入呢?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直接救市,未經納稅人同意就拯救了華爾街,竭盡散戶之力,維系金融巨頭的生存,成爲催生比特幣的土壤。而今,Hyperliquid事件不過是這出老戲的翻版,只是角色變成了需要拯救的鏈上華爾街。

Hyperliquid危機後,業內知名人士紛紛批評:從某交易所創始人到某項目負責人,都要求Hyperliquid堅持去中心化理念。這也是鏈上商業競爭的延續,某項目負責人曾質疑過另一個項目的可行性,但這並不妨礙今天他們站在同一陣線。

Hyperliquid"成分表":9%的幣安,78%的中心化

一旦參與遊戲,就要做好成爲棋子的準備。

無論是鏈上還是鏈下,都需要有堅定的理念和靈活的底線。

HYPE0.0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7
  • 分享
留言
0/400
解码先生vip
· 07-07 01:47
就这波操作 血亏不
回復0
FlatTaxvip
· 07-05 05:14
78中心化是刚需
回復0
Hodl信仰者vip
· 07-05 05:12
严重偏离市场有效性理论,建议调整风控模型
回復0
0xSunnyDayvip
· 07-05 05:04
又一个假概念死掉了
回復0
智能合约探险家vip
· 07-05 05:03
杠杆玩这么大 不慌嘛
回復0
Token Therapistvip
· 07-05 05:00
一听就不靠谱 78%中心化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