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Relayer引领跨链通信新时代:无信任假设的革命性解决方案

robot
摘要生成中

跨链通信的新篇章:zkRelayer的崛起

近年来,区块链生态系统呈现出多链并存的格局,各种独立公链和以太坊Layer 2层出不穷。这些不同的链在安全性、交易成本、速度以及开发者和用户社区等方面各有优势,导致用户频繁在不同链间切换使用。与以太坊相比,Layer2和其他独立公链通常提供更低的手续费和更快的交易速度,吸引用户为降低成本或使用特色应用而进行跨链操作。

跨链桥作为连接各公链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性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跨链解决方案往往存在架构设计缺陷、代码漏洞或依赖于某种信任假设,这些都大大降低了跨链桥的安全性。

用户对跨链技术的需求不仅限于资产转移,还包括实现大文件和数据包的链间通信。在Web3.0多链生态中,理想的用户体验是通过单一应用就能与所有主流公链进行资产和数据交互,无需频繁切换钱包和网络。

在当前"一超多强"的公链格局下,用户迫切需要更安全、更通用、更友好的链间通信协议。

为什么要使用零知识证明来开发跨链协议?

主流跨链通信模式

原生验证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在源链和目标链的虚拟机中运行轻客户端,并利用中继器进行链间通信。其特点是无需运营独立的中间链。采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消除额外的信任假设。

外部验证模式

外部验证依赖一个或多个验证者监控源链上的特定地址。当用户将资产发送到该地址时,资产会被临时锁定。验证者需要达成共识,确认后在目标链上生成相应资产。这种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存在"信任假设",容易因单点或局部故障导致资产被盗。

本地验证模式

这是一种点对点的流动性网络,每个节点都充当"路由器",提供目标链的原始资产而非衍生资产。但该模式局限于资产跨链传输,无法实现通用信息和数据的链间传输。

上游链模式

上游链要求dApp在其链上部署智能合约,以实现消息复制和状态更新。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商业层面,上游链可能与其他Layer1公链竞争而非合作,争夺dApp部署。

为什么要使用零知识证明来开发跨链协议?

zkRelayer:链间通信的革新

理想的链间通信方案应具备以下特征:

  1. 无信任假设,安全
  2. 无许可,去中心化
  3. 通用性强
  4. 可扩展
  5. 高效,低成本

现有的跨链方案很难同时满足这些要求。例如,外部验证模式难以解决EVM和非EVM、PoW和PoS链间的通信问题,且缺乏去中心化和无信任安全性。原生验证模式如LayerZero和Hyperlane也存在信任Relayer和Oracle不作恶的假设。

为什么要使用零知识证明来开发跨链协议?

zkRelayer是一种创新的链间通信零知识证明中继器。其核心优势在于用户无需信任任何外部第三方或协议本身,只需依赖数学和密码学的证明过程。在整个通信链路中(Chain A → Sender → zkRelayer → ZK Verifier → Receiver → Chain B),zkRelayer成为核心组件,超越了传统的轻客户端角色。

为什么要使用零知识证明来开发跨链协议?

zkRelayer的核心部件包括ZK Prover和Message Aggregator。采用ZK-FOAKS零知识证明方法,具有快速、递归和无信任等特性,已达到理论性能下限。这使得链间通信真正实现了无信任、高效和低成本。

zkRelayer的出现标志着链间通信进入新纪元,为解决跨链安全和效率问题提供了革命性的方案。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加安全、高效的跨链生态系统的到来。

为什么要使用零知识证明来开发跨链协议?

ZK5.81%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7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寒冬取暖喵vip
· 8小时前
又在吹新概念 就咱跨链这破事儿
回复0
Layer2观察员vip
· 12小时前
跨链依赖信任假设这个问题从底层逻辑就存在缺陷
回复0
WenMoon42vip
· 08-11 11:59
跨链歌姬又来卷了
回复0
社恐元宇宙vip
· 08-10 02:01
又搞新东西 不愧是web3速度
回复0
SocialFiQueenvip
· 08-10 01:58
zk又来割韭菜了?
回复0
无常损失心理医生vip
· 08-10 01:38
跨链跨麻了 还是单链安心点
回复0
深度DYOR达人vip
· 08-10 01:33
zkRelayer可靠度怎么样 感觉跨链桥太难信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