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专属 #WXTM创作大赛# 正式开启!
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 MinoTari (WXTM),总奖池 70,000 枚 WXTM 等你赢!
🎯 关于 MinoTari (WXTM)
Tari 是一个以数字资产为核心的区块链协议,由 Rust 构建,致力于为创作者提供设计全新数字体验的平台。
通过 Tari,数字稀缺资产(如收藏品、游戏资产等)将成为创作者拓展商业价值的新方式。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7日 17:00 - 8月12日 24:00(UTC+8)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与 WXTM 或相关活动(充值 / 交易 / CandyDrop)相关的原创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形式不限(观点分析、教程分享、图文创意等)
添加标签: #WXTM创作大赛# 和 #WXTM#
附本人活动截图(如充值记录、交易页面或 CandyDrop 报名图)
🏆 奖励设置(共计 70,000 枚 WXTM):
一等奖(1名):20,000 枚 WXTM
二等奖(3名):10,000 枚 WXTM
三等奖(10名):2,000 枚 WXTM
📋 评选标准:
内容质量(主题相关、逻辑清晰、有深度)
用户互动热度(点赞、评论)
附带参与截图者优先
📄 活动说明:
内容必须原创,禁止抄袭和小号刷量行为
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
议题》核三重启公投大抉择,照出台湾的「治理OS失灵」
每个人都活在治理中,也打造属于自己的治理。核三公投将在 8 月 23 日举行,近日关于正反方的辩论与讨论再度热化,但这篇文章可以让你想想「远离一层」的社会治理问题。 (前情提要:核三重启公投8/23投票:将办五场电视辩论会,立法院为正方、行政院反方 ) (背景补充:Vitalik:我不再相信「最优化治理」能实现,经济学并不完美契合社会 ) 在电力的十字路口,台湾的核能争议就像被困在迷宫中的巨兽,每次的冲撞,都让社会裂痕更深一些。核三厂与核四厂,这两座命运截然不同的发电厂,与其说是能源设施,不如将它们看作是台湾的作业系统「失灵的警告视窗」。 这套系统,是台湾的国家级巨型计划治理体系,核三厂是在政府威权稳定期、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下,成功运行的产物;而核四厂,则是这套陈旧系统,在日趋复杂的民主时代,试图处理高难度任务时,所引发的灾难性系统崩溃。 两者的故事共同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台湾核能的真正悲剧,不在于技术的有无,而在于我们成功引进了核能的「硬体」(反应炉、工程技术),却始终未能建立起与之匹配的「社会软体」,包含长期稳定政策、社会信任、民主沟通机制,以及对未来世代负责的解决方案的治理框架。 当前 AI 革命引爆的电力需求焦虑,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硬体的扩充,却可能再次忽略了背后早已失灵、期待重灌的「社会软体」。 核三厂的「硬体」成就 坐落于南台湾恒春的核三厂,是台湾经济奇迹时代的缩影。作为 1970 年代「十二项建设计划」的关键一环,它的诞生承载着国家对工业化的雄心。采用当时先进的压水式反应炉技术,历时七年建成,自 1984 年起稳定运转四十载,为南台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载电力。核三厂的顺利建成与可靠营运,堪称台湾在引进、操作尖端科技「硬体」上的典范之作。 这份成功,必须放置在其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解读。在威权时期,重大建设的决策路径是单向且高效的:由上而下,由技术官僚规划,由国家意志推动。社会沟通、公民参与等概念,在当时的治理系统中,并非必需的程式码。 因此核三厂的兴建与运转,得以在相对封闭、低干扰的环境中完成,专注于解决工程与技术层面的挑战。它证明了台湾有能力驾驭复杂的核能硬体,但这份成功,也无意间掩盖了其治理模式中,对「社会软体」的忽视。 这个被忽略的面向,在三十年后,当核三厂面临除役与延役的抉择出现时,才包裹成加倍复杂的问题,重新回到台湾民众的眼前。 核四悲剧与「拼装车」 如果说核三厂的历史是一部关于技术成功的纪录片,那么核四厂的故事,就是一部关于治理失败的悲剧史诗。这座耗资近 3000 亿新台币、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发过一度电的电厂,是台湾民主转型期最昂贵的教训。它的失败,是旧时代的「硬体思维」与新时代的「软体需求」之间发生的系统性冲突。 核四的原罪,始于其破碎的采购模式。台电放弃了前三座核电厂行之有年的「统包」模式,改为自行担任总管理,向奇异(GE)购买设计后,再将数百个子系统分包给世界各地的厂商。 这个决策,无异于买了先进飞机的设计图,却让自己担任总工程师,分头采购引擎、机翼和航电系统,再试图自行组装。这种做法不仅高估了自身的整合能力,更为后续的品质失控与管理混乱,埋下了致命的伏笔。 当这套破碎的「硬体」组装流程,撞上了台湾风起云涌的民主化浪潮与政党轮替,其结果便是灾难性的。2000 年陈水扁政府的仓促停建与随后的复工,对工程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内伤。例如反应炉基座偷工减料、台电在未经原厂同意下大规模自行变更设计、数位仪控系统整合困难等一连串丑闻,彻底掏空了公众的信任。 核四被媒体讥讽为「拼装车」,这个比喻不仅指出技术上的拼装,更指向了治理上的拼装,一个缺乏强而有力、受社会信任的总设计师,来整合不同政治势力、厂商利益与多元民意的失能状态。 最终,在 2011 年福岛核灾的催化与 2021 年公投的否决下,这部昂贵的「拼装车」被永久封存,成为台湾治理史上的一座特殊的纪念碑,警示着「社会软体」崩溃的惨痛代价。 无解的核废料,信任的终极黑洞 在所有关于核能的辩论中,拥核方最无法回避、反核方最强而有力的武器,便是核废料的处置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难题,更是台湾治理「社会软体」失能最深刻的体现,一个吞噬所有信任的黑洞。 高阶核废料(用过核子燃料)的困境,是台湾核能发展的最大痛脚。目前,所有用过的燃料棒,都暂时存放在各厂区内早已濒临饱和的燃料池中。从湿式贮存过渡到干式贮存的中期方案,因地方政府的行政卡关与民众的「邻避效应」(NIMBY),延宕多年。 至于核废料的最终处置场,在台湾地狭人稠、地质活跃的先天条件下,更是连选址的法律基础都死当在原地。经济部虽提出「2055 年启用最终处置场」的目标,但在缺乏社会共识与信任的基础上,这更像是遥远的政治许诺,而非可执行的计划。 芬兰的成功经验,恰恰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的失败。芬兰能建成世界首座高阶核废料最终处置库 Onkalo,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他们建立了一套以信任、透明、公民参与及地方否决权为核心的「社会软体」。 反观台湾,核废料处置长期由政府与台电主导,决策过程黑箱、公民参与流于形式,导致民众对主管机关抱持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这个治理模式的失败,创造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循环是:无法解决核废料, 让任何关于核能的讨论, 都显得不负责任 而这种不负责任的形象,又反过来加深了信任赤字。除非台湾能彻底改革其核废料治理框架,从技术说服转向民主协商,否则核能的未来将永远被困在这个无解的僵局之中。 公投是政治球赛吗? 面对失能的治理体系,公投,这个本应弥补代议失灵、凝聚社会共识的民主工具,在台湾的核能议题上,却被异化为加剧对立、撕裂社会的政治赛局。 它非但没能修补失灵的「社会软体」,反而像是为这套充满 bug 的系统,安装了加速崩溃的外挂。 2018 年《公投法》门槛降低后,核能议题便成为政党动员的新战场。 2018 年的「以核养绿」公投,拥核方取得胜利,废除了《电业法》中的非核家园期限。 2021 年的「重启核四」公投,反核方成功反击,彻底否决了核四。而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