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貝萊德前高管:以太坊已成華爾街基礎建設,以後金融不會再分Defi與傳統金融

以太坊成為華爾街核心基礎設施,Chalom 與金融巨頭引領資金全面轉向 (前情提要:以太坊敲定 12/3 升級Fusaka 硬分叉,引入PeerDAS、調高Gas 上限 ) (背景補充:1 個月後的 Fusaka 升級:以太坊迄今最大膽的擴容賭注 ) 華爾街正悄悄改寫底層碼。前貝萊德數位資產負責人、現任 Sharplink 共同執行長 Joseph Chalom 說「以太坊是未來金融的基礎設施」,一句話揭示傳統金融的方向。2025 年,機構在速度與規模上同步轉身,資金與應用正把以太坊推向核心舞台。 華爾街為何選擇以太坊 Chalom 在貝萊德 20 年經歷過 Aladdin 平台擴展、IBIT 現貨比特幣 ETF 推出、投資 Securitize 等計畫,他熟悉金融管線與區塊鏈落地痛點。如今他認定,以太坊把「信任、安全、流動性」整合成單一服務層,並透過智能合約與龐大穩定幣流通,滿足機構嚴格的風控要求。 信任來自從未停機的網絡紀錄;安全建立於分散驗證者;流動性則由全球最大開發者與資金社群累積。對比比特幣單純儲值定位,以太坊還能讓代幣在鏈上產生收益,Chalom 把這種多功能視為金融「公用事業」。 以太坊擁有絕大多數的穩定幣、代幣化資產和高品質的智慧合約活動,如果你想實現金融數位化,你需要一條機構可以信賴的區塊鏈——而以太坊正是這樣的區塊鏈。 ETH 質押收益合法、且安全 Sharplink 把 ETH 變成收益引擎。公司持有約 859,853 枚 ETH,價值介於 29 億至 34.5 億美元,絕大部分投入質押,每年帶來約 3% 至 4.5% 報酬。曾有一週領到 459 枚 ETH,累積獎勵超過 6,575 枚,全程未使用槓桿,降低價格波動風險。 公司還在 Consensys 的 Linea Layer 2 投入 2 億美元,結合 EigenLayer 與 EigenCloud 所提供的再質押服務,讓同一筆 ETH 同時產生原生質押、AVS 安全委託及合作夥伴激勵多重收益。資產透過 Anchorage Digital Bank 合規託管,Chalom 稱這成果「DeFi 級回報,無 DeFi 級風險」。 它是一種生產性資產,這為獲得更安全、更優的回報打開了大門。 2025 關鍵催化劑 SEC 在 2024 年中批准現貨以太坊 ETF,打開合規大門,2025 年成為資金湧入拐點。現貨以太坊 ETF 管理資產快速累積至 200 億美元,顯示投資人把 ETH 當作可監管且有收益的資產。 貝萊德憑 IBIT ETF 熱身後,透過 Securitize 在鏈上發行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摩根大通投資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為以太坊基礎設施注入 1.02 億美元。瑞銀完成首宗以太坊代幣化基金交易,示範真實流程。第三季統計顯示,機構持有 ETH 總額達 113.2 億美元,8.3% 流通供應量已鎖定質押合約。 金融不再區分 DeFi 與 TradFi Chalom 預期接下來的世界將不再使用「去中心化」或「傳統」標籤,因為底層早已合流。他公開表示: 「我們只會稱之為金融。而以太坊將是底層基礎設施。」 以太坊把交易結算時間縮短到區塊等級,透明度可追溯,並透過全球驗證者移除單點故障,降低成本。同時穩定幣與代幣化資產讓資本可以日夜流動,為市場提供連續流動性。 從 Sharplink 的經驗到華爾街巨頭的投資,訊號一致:以太坊不再是實驗,而是標準。隨著監管路徑明朗及技術成熟,一條融合傳統與數位的單一金融主幹道正快速成形。投資人、工程師與監管者下個十年的共同課題,就是如何在這條主幹道上建立服務、分配收益,並維持透明與安全平衡。未來用戶可能無需感知區塊鏈,但每一筆資金流動,都將透過以太坊這層公共基礎設施完成。 相關報導 以太坊基金會 dAI 團隊公布 2026 年路線圖:去中心化 AI 代理重點鎖定ERC-8004 與 x402 以太坊基金會生態支持計劃大改版:推出「願望清單 + RFP」雙軌資助模式,開發者機會來了? 以太坊敲定 12/3 升級Fusaka 硬分叉,引入PeerDAS、調高Gas 上限〈貝萊德前高管:以太坊已成華爾街基礎建設,以後金融不會再分Defi與傳統金融〉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動區BlockTempo《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ETH-0.87%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