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限時賞金活動第三期上線!
在 Alpha 區交易熱門代幣,瓜分 $30,000 獎池!
💰 獎勵規則:
1️⃣ 連續2日每日交易滿 128 USDT,即可參與共享 $20,000 美金盲盒獎勵
2️⃣ 累計買入 ≥1,024 USDT,交易量前100名可直領獎勵 100美金盲盒
⏰ 活動時間:8月29日 16:00 — 8月31日 16:00 (UTC+8)
👉 立即參與交易: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841
#GateAlpha # #GateAlphaPoints # #onchain#
FinTechON|MiCA 之父:全球數位金融無國界,監管卻卡在國界?
在區塊鏈、AI 與雲端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全球金融生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數位化與全球化。不過,這場革命背後卻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無國界的數位金融」與「在地化的監管規則」之間的落差。被譽為《加密資產市場監管》(MiCA)之父的歐盟委員會顧問 Peter Kerstens 日前指出,雖然技術已經超前,監管卻仍停留在上個世代,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
數位金融無休止,但監管進度卻原地踏步
Kerstens 指出,數位金融系統如今幾乎 24 小時不停運轉,資金可以瞬間跨境流通,不受地域限制。然而,各國監管政策卻仍各自為政,難以快速跟上技術腳步。這樣的發展不僅造成監管落差,也可能為消費者與金融市場帶來風險。
他直言:「如何彌合全球數位金融與本地監管間的斷層,是未來國際監理機構共同的課題。」
MiCA:全球最完整的加密監管架構
歐盟於 2023 年通過的《加密資產市場監管》(MiCA),被 Kerstens 稱為「全球目前最完整的加密監管法規」,甚至比美國正在討論中的 GENIUS 法案更早啟動、涵蓋更廣。
MiCA 設定了四大核心目標:
提供法律確定性:讓加密資產不再處於灰色地帶
保護投資人與消費者:強化透明度與責任機制
維護金融穩定:減少潛在系統性風險
支持並促進創新:在合規的前提下鼓勵技術發展
發行人與服務提供者雙軌規範
MiCA 對加密市場的規範分為兩大部分:
發行人規範
所有加密資產發行人(如比特幣、以太幣)必須公開白皮書,清楚說明技術細節、供應量與持有者權利。嚴禁誇大投資報酬或升值承諾。穩定幣(如 USDT 等)則必須取得核准,並遵守資本與審慎標準,確保可按面額贖回。
服務提供者規範
交易所、託管、經紀、顧問與資產管理等業者,都需取得許可,達到資本要求並遵循營運規範。由於使用者多數是透過服務平台參與市場,因此投資人保護的重點也集中在這一環節。
歐盟的「單一護照」:一次合規,通行 27 國
MiCA 另一大亮點,是歐盟特有的「單一護照」制度。只要在一個成員國獲得 MiCA 執照,就能進入整個歐盟市場,直接接觸 4.5 億人口。
雖然初期合規成本不低,但長遠來看,能大幅降低跨境法律與行政障礙,對想拓展歐洲市場的業者極具吸引力。
立法挑戰重重,歐盟如何化解?
Kerstens 坦言,MiCA 的誕生並非一帆風順,歐盟在過程中遇到四大難題:
早期立法階段,多數政策人員對區塊鏈、錢包、零知識證明等概念幾乎一無所知,必須從零開始教育、推廣。
歐盟內部曾一度拉鋸:是要「保護消費者為先」,還是「先擁抱創新」?沒有共識的情況下,立法容易陷入技術細節的泥沼。
27 個成員國、700 位議員,各自代表不同利益與文化,如同「趕貓大隊」;協調過程艱辛,但為了打造可跨境運行的市場規範,妥協是必要的。
金融科技創新追求「快」、監管邏輯則強調「穩」。如何平衡兩者,避免重演 2008 年金融危機的悲劇,是立法過程中必須時時提醒的紅線。
條文只是起點,落實關鍵在「態度」
「監管框架再完美,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也無法落實。」Kerstens 認為,監管機構與產業雙方的心態至關重要。前者是否願意支持創新,後者是否願意誠實合規,是法規能否真正發揮效力的關鍵。
台灣草案與 MiCA 趨同?跨國趨勢浮現
Kerstens 也觀察到,台灣近期針對加密資產的監管草案,與 MiCA 架構有不少相似之處,顯示各國在面對同樣的技術與風險時,結論往往不謀而合。
他進一步分析,全球監管布局其實呈現「三國演義」的格局:
美國:創新領頭羊
亞洲:改良與落地見長
歐洲:專注規範制定
三方雖有不同角色,但正好可以形成互補。Kerstens 最後總結道:「未來金融是數位化、無國界的;但信任與監管,仍必須在地化。唯有透過跨境協調,我們才能打造一個穩定又具創新的金融新世界。」
這篇文章 FinTechON|MiCA 之父:全球數位金融無國界,監管卻卡在國界?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