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全球金融市場正悄然醞釀一場革命。比特幣,這個曾被譏爲“極客幻想”的加密貨幣,如今堂皇登上企業董事會的戰略核心。從華爾街的金融巨擘到硅谷的科技先鋒,從東京的投資新星到英國的足球俱樂部,上市公司和機構正以驚人速度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這不是投機的狂熱,而是對價值儲存、品牌重塑和未來金融的深思熟慮的押注。
美國作爲全球金融與科技的燈塔,是企業比特幣投資的先鋒。2025年4月至5月,上市公司們以令人瞠目的規模和速度擁抱比特幣,背後既有對通脹的警惕,也有對品牌創新的渴望。
MicroStrategy,一家1989年創立的商業智能軟件公司,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技企業。在創始人邁克爾·塞勒的推動下,它轉型爲全球最大的“比特幣投資公司”。2025年4月,MicroStrategy的動作堪稱史詩級:公司分三批購入25,370枚比特幣,總計花費約22.616億美元(4月7-13日:3,459枚,2.858億美元;4月14-20日:6,556枚,5.558億美元;4月21-27日:15,355枚,14.2億美元)。截至4月底,其持倉達到553,555枚,成本約379億美元。更令人震撼的是,公司通過創紀錄的210億美元普通股ATM(At-The-Market)增發,新增301,335枚比特幣,相當於重塑了企業的資產版圖。
塞勒的邏輯簡單而激進:美元長期貶值,現金儲備如同冰雪消融,而比特幣的固定供應量(2100萬枚)使其成爲“賽博黃金”。他不僅將公司命運押注於此,還通過社交媒體化身比特幣布道者,吸引了全球目光。但鮮爲人知的是,MicroStrategy的成功得益於一個隱形推手:2023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允許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比特幣,極大降低了會計復雜性。這條政策紅利,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讓更多公司敢於追隨。
Twenty One Capital(簡稱“21 Capital”)是2025年比特幣投資的“超級新星”。這家新公司計劃通過與Cantor Equity Partners的SPAC合並上市,由四家巨頭聯手打造:
2025年4月23日,21 Capital宣布通過SPAC合並籌集3.6億美元,初始持有42,000枚比特幣(約39億美元)。資金來源包括Tether的15億美元(後修訂爲1.6億美元)、SoftBank的9億美元、Bitfinex的6億美元,以及5.85億美元的債務和股權融資。項目由Cantor Fitzgerald主席布蘭登·盧特尼克主導,Strike創始人傑克·馬勒斯擔任首席執行官。21 Capital推出“比特幣每股”(BPS)和“比特幣回報率”(BRR)指標,目標是最大化股東的比特幣敞口。
21 Capital的誕生是傳統金融與加密行業的歷史性握手。Cantor Fitzgerald的背書讓比特幣走進華爾街核心;SoftBank的加入標志着孫正義從2017年比特幣投資失利到2025年的強勢回歸;Tether和Bitfinex的資金實力爲項目注入火箭燃料。這不僅是一場投資,更是一場關於金融未來的宣言。然而,Tether的監管爭議(2021年美國和解案)可能爲項目蒙上陰影,其SPAC上市的復雜性也增添不確定性。
Semler Scientific,一家加州醫療科技公司,專注於慢性病管理設備,市值不過3億美元,看似與比特幣的賽博世界八竿子打不着。然而,2025年4月,這家小巨頭展現了大魄力。4月15日,公司計劃發行5億美元證券,明確表示資金將主要用於購買比特幣。緊接着,4月25日至29日,它增持165枚比特幣,花費約1,570萬美元,總持倉達到3,467枚,價值約3.26億美元。
Semler爲何押注比特幣?首席財務官道格·墨菲-奇托蘭曾在股東大會上透露,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和抗通脹屬性,與公司追求長期價值的理念不謀而合。更深層的驅動來自股東:Semler的部分投資者是加密貨幣領域的對沖基金,他們希望通過比特幣提升回報。Semler的低調執行——既不張揚宣傳,也不引發股價劇震——顯示了一種新興模式:中小型上市公司正悄然將比特幣融入戰略,而非僅僅追逐市場熱潮。
GameStop的故事堪稱好萊塢劇本。這家1984年創立的遊戲零售商,因2021年“迷因股”熱潮(由散戶社區推動)名聲大噪。2025年3月27日,GameStop宣布發行13億美元零息可轉債(到期2030年),附帶2億美元增發選擇權,總計募集約14.8億美元,資金直指比特幣購買。這一動作讓市場譁然,散戶社區將其視爲“GameStop 2.0”的開端。
在首席執行官瑞安·科恩的帶領下,GameStop正從零售困境中突圍。比特幣不僅是資產對沖工具,更是品牌重塑的利器,旨在吸引年輕、科技友好的消費者。公司還計劃推出加密相關服務,如NFT市場或比特幣支付系統。然而,15億美元的巨額投資也引發爭議:比特幣的波動性可能讓財務報表成爲過山車。支持者認爲這是迷因文化的勝利,批評者則擔憂公司重蹈激進擴張的覆轍。無論如何,GameStop的轉型注定成爲2025年的焦點。
特斯拉,全球電動車霸主,市值超1萬億美元,由埃隆·馬斯克掌舵,其在加密貨幣領域的每一步都牽動市場神經。2025年4月,特斯拉披露持有11,509枚比特幣,估值約9.51億美元,與上一季度持平。自2021年購入比特幣後,特斯拉曾短暫接受比特幣支付(後因環保爭議暫停),但從未出售持倉。
特斯拉的低調耐人尋味。馬斯克作爲加密貨幣的“意見領袖”,多次表達對比特幣的支持,稱其爲“去中心化的金融實驗”。但作爲新能源巨頭,特斯拉必須平衡環保壓力與加密投資的收益。比特幣挖礦的能源爭議讓公司謹慎行事,但其堅持持有顯示了對長期價值的信心。特斯拉的沉默,如同風暴前的平靜,暗示着更大的戰略可能在醞釀。
SBC Medical Group,一家小型醫療公司,專注於美容和健康服務,2024年才登入納斯達克,市值不足1億美元。2025年4月14日,它以40萬美元購買5枚比特幣,稱此舉是“分散資產、保持價值”的戰略。盡管規模微小,這一動作卻折射出比特幣投資的擴散:即使是邊緣玩家,也開始試水數字黃金。
SBC的動機可能來自高管的加密信仰或股東的推動。它的嘗試雖不顯眼,卻如同一顆種子,預示着比特幣可能在更多中小企業中生根發芽。這種涓滴效應,或許比巨頭們的豪賭更具長期意義。
日本以開放的加密政策和科技基因,成爲亞洲比特幣投資的沃土。2025年4月,兩家公司的動作點燃了市場熱情。
Metaplanet,一家2004年創立的東京上市公司,業務涵蓋酒店、房地產和科技投資。2024年,它宣布“比特幣優先”戰略,被譽爲“亞洲的MicroStrategy”。2025年4月,Metaplanet增持比特幣,總持倉達4,525枚(約3.84億美元),較2024年9月的400枚增長超10倍。公司目標到2025年底持有1萬枚比特幣,並將旗下酒店更名爲“比特幣酒店”,試圖吸引全球加密社區。
Metaplanet首席執行官西蒙·傑拉西稱,比特幣是應對日元貶值(2024年跌至34年低點)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核武器”。日本2024年的稅收改革(免除企業持有加密資產的未實現收益稅)爲這一戰略鋪平道路。更引人注目的是,Metaplanet將比特幣與實體經濟結合的嘗試——“比特幣酒店”不僅是一種營銷噱頭,還計劃接受比特幣支付。這種品牌創新可能激勵更多亞洲企業效仿。
軟銀,日本科技投資的巨無霸,在21 Capital項目中出資9億美元,佔總投資的25%。創始人孫正義以大膽投資著稱,從阿裏巴巴到WeWork,他的眼光總瞄準未來。2017年,他個人投資比特幣虧損1.3億美元,成爲笑談。但2025年的軟銀更加老練,聯合Cantor Fitzgerald和Tether,分散了風險。軟銀不僅提供資金,還通過其全球投資網路推廣比特幣的機構採用。其參與表明,亞洲科技巨頭正通過跨國合作,將比特幣視爲全球資本的新語言。
雖然美國和日本是主戰場,其他地區的動作同樣引人注目。
Real Bedford F.C.,一家英國非職業足球俱樂部,2025年4月30日宣布將比特幣作爲主要儲備資產,持倉估計爲50-100枚(約470-940萬美元)。俱樂部主席彼得·麥科馬克,知名加密播客主持人,推動了這一戰略。他認爲,比特幣能打破體育的地域限制,吸引全球粉絲。俱樂部通過比特幣贊助、門票支付等創新,探索“比特幣+品牌”的模式。盡管規模小,這一實驗可能爲中小企業提供模板。
大公司購買比特幣的動機交織着理性與遠見:
2025年4月至5月的比特幣購買計劃總規模:
短期預測(2025年Q2-Q3):已披露買盤(293.723億美元)+未披露企業(50億美元)+ETF流入(20億美元)=約363.723億美元(約387,025枚,佔總供應量的1.84%)。
中期預測(2025年Q4-2026年Q1):若國家儲備政策落地,買盤可能達800-1200億美元(約850,000-1,275,000枚,佔總供應量的4.05%-6.07%)。
價格影響:比特幣流通供應量約1,970萬枚,新增1%需求可能推高價格15%-30%,2025年底價格或達11.5-13萬美元。
2025年,比特幣從賽博烏托邦走進企業現實。MicroStrategy的豪賭、GameStop的轉型、Semler的低調嘗試、21 Capital的跨國聯盟、Metaplanet的品牌創新,共同繪制了一場“數字黃金”的革命。這是對通脹和法幣的抗爭,也是對未來的戰略押注。然而,風暴之中暗流湧動:價格的過山車、監管的陰影、市場的狂熱,可能讓這場革命偏離航道。
對於我們,這是一扇窺探未來的窗口。比特幣會成爲企業的“賽博保險箱”,還是另一場鬱金香狂熱?答案或許藏在下一份財報、下一場董事會,或下一波市場浪潮中。無論結局如何,這場革命已然改寫了金融的規則。
Mời người khác bỏ phiếu
2025年的春天,全球金融市場正悄然醞釀一場革命。比特幣,這個曾被譏爲“極客幻想”的加密貨幣,如今堂皇登上企業董事會的戰略核心。從華爾街的金融巨擘到硅谷的科技先鋒,從東京的投資新星到英國的足球俱樂部,上市公司和機構正以驚人速度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這不是投機的狂熱,而是對價值儲存、品牌重塑和未來金融的深思熟慮的押注。
美國作爲全球金融與科技的燈塔,是企業比特幣投資的先鋒。2025年4月至5月,上市公司們以令人瞠目的規模和速度擁抱比特幣,背後既有對通脹的警惕,也有對品牌創新的渴望。
MicroStrategy,一家1989年創立的商業智能軟件公司,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技企業。在創始人邁克爾·塞勒的推動下,它轉型爲全球最大的“比特幣投資公司”。2025年4月,MicroStrategy的動作堪稱史詩級:公司分三批購入25,370枚比特幣,總計花費約22.616億美元(4月7-13日:3,459枚,2.858億美元;4月14-20日:6,556枚,5.558億美元;4月21-27日:15,355枚,14.2億美元)。截至4月底,其持倉達到553,555枚,成本約379億美元。更令人震撼的是,公司通過創紀錄的210億美元普通股ATM(At-The-Market)增發,新增301,335枚比特幣,相當於重塑了企業的資產版圖。
塞勒的邏輯簡單而激進:美元長期貶值,現金儲備如同冰雪消融,而比特幣的固定供應量(2100萬枚)使其成爲“賽博黃金”。他不僅將公司命運押注於此,還通過社交媒體化身比特幣布道者,吸引了全球目光。但鮮爲人知的是,MicroStrategy的成功得益於一個隱形推手:2023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允許企業以公允價值計量比特幣,極大降低了會計復雜性。這條政策紅利,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讓更多公司敢於追隨。
Twenty One Capital(簡稱“21 Capital”)是2025年比特幣投資的“超級新星”。這家新公司計劃通過與Cantor Equity Partners的SPAC合並上市,由四家巨頭聯手打造:
2025年4月23日,21 Capital宣布通過SPAC合並籌集3.6億美元,初始持有42,000枚比特幣(約39億美元)。資金來源包括Tether的15億美元(後修訂爲1.6億美元)、SoftBank的9億美元、Bitfinex的6億美元,以及5.85億美元的債務和股權融資。項目由Cantor Fitzgerald主席布蘭登·盧特尼克主導,Strike創始人傑克·馬勒斯擔任首席執行官。21 Capital推出“比特幣每股”(BPS)和“比特幣回報率”(BRR)指標,目標是最大化股東的比特幣敞口。
21 Capital的誕生是傳統金融與加密行業的歷史性握手。Cantor Fitzgerald的背書讓比特幣走進華爾街核心;SoftBank的加入標志着孫正義從2017年比特幣投資失利到2025年的強勢回歸;Tether和Bitfinex的資金實力爲項目注入火箭燃料。這不僅是一場投資,更是一場關於金融未來的宣言。然而,Tether的監管爭議(2021年美國和解案)可能爲項目蒙上陰影,其SPAC上市的復雜性也增添不確定性。
Semler Scientific,一家加州醫療科技公司,專注於慢性病管理設備,市值不過3億美元,看似與比特幣的賽博世界八竿子打不着。然而,2025年4月,這家小巨頭展現了大魄力。4月15日,公司計劃發行5億美元證券,明確表示資金將主要用於購買比特幣。緊接着,4月25日至29日,它增持165枚比特幣,花費約1,570萬美元,總持倉達到3,467枚,價值約3.26億美元。
Semler爲何押注比特幣?首席財務官道格·墨菲-奇托蘭曾在股東大會上透露,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和抗通脹屬性,與公司追求長期價值的理念不謀而合。更深層的驅動來自股東:Semler的部分投資者是加密貨幣領域的對沖基金,他們希望通過比特幣提升回報。Semler的低調執行——既不張揚宣傳,也不引發股價劇震——顯示了一種新興模式:中小型上市公司正悄然將比特幣融入戰略,而非僅僅追逐市場熱潮。
GameStop的故事堪稱好萊塢劇本。這家1984年創立的遊戲零售商,因2021年“迷因股”熱潮(由散戶社區推動)名聲大噪。2025年3月27日,GameStop宣布發行13億美元零息可轉債(到期2030年),附帶2億美元增發選擇權,總計募集約14.8億美元,資金直指比特幣購買。這一動作讓市場譁然,散戶社區將其視爲“GameStop 2.0”的開端。
在首席執行官瑞安·科恩的帶領下,GameStop正從零售困境中突圍。比特幣不僅是資產對沖工具,更是品牌重塑的利器,旨在吸引年輕、科技友好的消費者。公司還計劃推出加密相關服務,如NFT市場或比特幣支付系統。然而,15億美元的巨額投資也引發爭議:比特幣的波動性可能讓財務報表成爲過山車。支持者認爲這是迷因文化的勝利,批評者則擔憂公司重蹈激進擴張的覆轍。無論如何,GameStop的轉型注定成爲2025年的焦點。
特斯拉,全球電動車霸主,市值超1萬億美元,由埃隆·馬斯克掌舵,其在加密貨幣領域的每一步都牽動市場神經。2025年4月,特斯拉披露持有11,509枚比特幣,估值約9.51億美元,與上一季度持平。自2021年購入比特幣後,特斯拉曾短暫接受比特幣支付(後因環保爭議暫停),但從未出售持倉。
特斯拉的低調耐人尋味。馬斯克作爲加密貨幣的“意見領袖”,多次表達對比特幣的支持,稱其爲“去中心化的金融實驗”。但作爲新能源巨頭,特斯拉必須平衡環保壓力與加密投資的收益。比特幣挖礦的能源爭議讓公司謹慎行事,但其堅持持有顯示了對長期價值的信心。特斯拉的沉默,如同風暴前的平靜,暗示着更大的戰略可能在醞釀。
SBC Medical Group,一家小型醫療公司,專注於美容和健康服務,2024年才登入納斯達克,市值不足1億美元。2025年4月14日,它以40萬美元購買5枚比特幣,稱此舉是“分散資產、保持價值”的戰略。盡管規模微小,這一動作卻折射出比特幣投資的擴散:即使是邊緣玩家,也開始試水數字黃金。
SBC的動機可能來自高管的加密信仰或股東的推動。它的嘗試雖不顯眼,卻如同一顆種子,預示着比特幣可能在更多中小企業中生根發芽。這種涓滴效應,或許比巨頭們的豪賭更具長期意義。
日本以開放的加密政策和科技基因,成爲亞洲比特幣投資的沃土。2025年4月,兩家公司的動作點燃了市場熱情。
Metaplanet,一家2004年創立的東京上市公司,業務涵蓋酒店、房地產和科技投資。2024年,它宣布“比特幣優先”戰略,被譽爲“亞洲的MicroStrategy”。2025年4月,Metaplanet增持比特幣,總持倉達4,525枚(約3.84億美元),較2024年9月的400枚增長超10倍。公司目標到2025年底持有1萬枚比特幣,並將旗下酒店更名爲“比特幣酒店”,試圖吸引全球加密社區。
Metaplanet首席執行官西蒙·傑拉西稱,比特幣是應對日元貶值(2024年跌至34年低點)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核武器”。日本2024年的稅收改革(免除企業持有加密資產的未實現收益稅)爲這一戰略鋪平道路。更引人注目的是,Metaplanet將比特幣與實體經濟結合的嘗試——“比特幣酒店”不僅是一種營銷噱頭,還計劃接受比特幣支付。這種品牌創新可能激勵更多亞洲企業效仿。
軟銀,日本科技投資的巨無霸,在21 Capital項目中出資9億美元,佔總投資的25%。創始人孫正義以大膽投資著稱,從阿裏巴巴到WeWork,他的眼光總瞄準未來。2017年,他個人投資比特幣虧損1.3億美元,成爲笑談。但2025年的軟銀更加老練,聯合Cantor Fitzgerald和Tether,分散了風險。軟銀不僅提供資金,還通過其全球投資網路推廣比特幣的機構採用。其參與表明,亞洲科技巨頭正通過跨國合作,將比特幣視爲全球資本的新語言。
雖然美國和日本是主戰場,其他地區的動作同樣引人注目。
Real Bedford F.C.,一家英國非職業足球俱樂部,2025年4月30日宣布將比特幣作爲主要儲備資產,持倉估計爲50-100枚(約470-940萬美元)。俱樂部主席彼得·麥科馬克,知名加密播客主持人,推動了這一戰略。他認爲,比特幣能打破體育的地域限制,吸引全球粉絲。俱樂部通過比特幣贊助、門票支付等創新,探索“比特幣+品牌”的模式。盡管規模小,這一實驗可能爲中小企業提供模板。
大公司購買比特幣的動機交織着理性與遠見:
2025年4月至5月的比特幣購買計劃總規模:
短期預測(2025年Q2-Q3):已披露買盤(293.723億美元)+未披露企業(50億美元)+ETF流入(20億美元)=約363.723億美元(約387,025枚,佔總供應量的1.84%)。
中期預測(2025年Q4-2026年Q1):若國家儲備政策落地,買盤可能達800-1200億美元(約850,000-1,275,000枚,佔總供應量的4.05%-6.07%)。
價格影響:比特幣流通供應量約1,970萬枚,新增1%需求可能推高價格15%-30%,2025年底價格或達11.5-13萬美元。
2025年,比特幣從賽博烏托邦走進企業現實。MicroStrategy的豪賭、GameStop的轉型、Semler的低調嘗試、21 Capital的跨國聯盟、Metaplanet的品牌創新,共同繪制了一場“數字黃金”的革命。這是對通脹和法幣的抗爭,也是對未來的戰略押注。然而,風暴之中暗流湧動:價格的過山車、監管的陰影、市場的狂熱,可能讓這場革命偏離航道。
對於我們,這是一扇窺探未來的窗口。比特幣會成爲企業的“賽博保險箱”,還是另一場鬱金香狂熱?答案或許藏在下一份財報、下一場董事會,或下一波市場浪潮中。無論結局如何,這場革命已然改寫了金融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