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ancy,PANews
11月11日,DEX龙头Uniswap提出回购销毁机制引发热议,也让关于代币价值捕获的方式成为市场争议焦点,包括Curve和Solana等高管均公开表达了各自立场。
在传统股市中,回购、注销和分红是常见的资本运作手段。尤其在市场低迷、盈利预期承压的阶段,这类举措往往被视为“稳压阀”。当下,这些市值管理工具也在加密市场日渐流行,越来越多项目方开始借此提升代币价值、增强持有者信心,并建立正向激励循环。
所谓回购,即公司利用自身可动用的资金,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本公司流通在外的股票,从而减少股本总量,向市场传递信心。
苹果是近年来美股股票回购的典型代表之一。过去十年,苹果累计回购金额高达704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标普500指数中绝大多数公司的市值,如此庞大的回购规模成为维持股东回报的核心手段。然而,这种金融工程策略被认为不足以支撑未来增长。
加密市场的回购热潮也正在加速袭来,特别是DeFi领域,为项目方提供了灵活管理代币经济模型、优化生态激励的工具。根据CoinGecko 10月发布的2025年代币回购数据显示,**今年已有28个代币项目累计回购金额超过14亿美元,月均支出约1.46亿美元。**不过,各项目回购规模差异显著,前十大回购项目就占据了92%的总额,其中Hyperliquid一家就贡献了46%的回购支出。相比之下,其余项目的回购金额则较为有限,大多在数十万至数百万美元区间。
然而,市场对代币回购策略反应并不总是积极,许多项目的币价并没有因此显著提升。其原因主要有多个方面:一方面,代币回购虽然能够减少市场流通量、制造稀缺感,但大多数项目缺乏内在需求,价格更多受市场热度、流动性和叙事驱动;
另一方面,回购效果往往依赖于项目的收入持续性和业务基本面,而绝大部分项目的收入有限或周期性强,难以形成长期支撑。举个例子,Hyperliquid 拥有稳健的收入来源,其回购行为能够有效推动币价上涨;而Pump.fun的收入受MEME热度影响明显,回购仅能带来短期价格波动。
Keyrock的研究主管Amir Hajian也对此表示,加密回购热潮正在考验该行业的财务成熟度。虽然回购旨在通过减少流通供应来发出信心信号,但其中大部分支出来自金库而非经常性收入,这可能会耗尽未来的运营空间。为了实现真正成熟,协议必须超越由炒作驱动的支出,采取克制态度,将回购与估值指标、现金流实力和市场状况挂钩,例如通过基于触发器或期权的模式。他建议,只有在收入稳定、金库充裕且估值表明代币被低估时,才应进行回购,强调真正的衡量标准是纪律性,而非回购政策本身。
“回购对每个持币者来说更公平,因为每个人都能通过现货价格受益。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回购税务上更高效。并且它们更容易被零售理解和传播。不过,并不是所有回购都一样。比如Fluid和 Lido(提案阶段)只有当收入超过一定阈值时才触发回购,可以在熊市保护金库,同时保持回购可持续,而不会把储备掏空。同时研究表明,当流动性稀薄时,回购对价格的影响更强(当交易者在回购后抛售时,这种效果会被抵消?),Maker和Lido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把回购的代币和ETH或稳定币配对(成流动性池),这样既增加了流动性,又减少了供应。”DeFi研究员Ignas发文指出。
但 此外,许多项目在回购操作上缺乏透明度,具体机制(如触发条件、回购量、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式)不明,回购的真实性和目的难以验证。尤其是没有销毁机制的回购,代币可能在短期回购后通过出售或激励等方式再次流入市场。例如,曾被币安要求回购代币的Movement和MyShell,在近期又将回购资产重新转入交易所。
在资本市场中,并非所有回购都能真正提升股东价值。其中,注销式回购被认为最具含金量,公司用真金白银从市场回购股份并予以注销,使流通股永久减少,从而提升每股收益与股东权益。这与那些仅用于股权激励或作为库存股的回购不同,后者往往隐藏着未来的抛售压力,难以形成持久的价值支撑。
类似地,在加密市场中,代币“销毁”(Burn)通常被视为一种“真回购”行为,既强化市场情绪,也推升价格预期。从经济学角度看,销毁机制本质上是一种通缩手段,是代币经济模型中强化长期价值支撑的设计之一。
加密KOL@qinbafrank指出,对于成长型资产(科技股、加密货币)来说,回购销毁通常优于分红。在协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回购销毁相当于增大了单个代币的内在价值,相当于把协议收入这种正外部性直接注入到代币经济模式之中。而分红机制中,持有者拿到现金可能会套现,无法在代币经济模式中体现收益增长。例如BNB自IC0以来33次季度销毁,累计销毁31%代币,总量从2亿降至1.38亿枚,历经熊市跌幅低于比特币。
而与传统资本市场不同,加密市场的波动和情绪更极端,销毁的效果往往被周期放大:牛市时,它能成为推升价格的催化剂;而在熊市中,需求疲软使通缩效应相对有限。
不仅如此,由销毁往往被市场解读为利好信号,容易引发短期炒作,但随着热度消退,价格也可能迅速回落。而从项目运营角度看,销毁还意味着资源的再分配,部分项目将其作为营销手段,用稀缺性获取短期信心,却未必能带来持续价值,甚至可能减少对技术研发、生态激励或市场拓展的投入。
另一个被忽视的风险在于数据真实性。并非所有公布的销毁都能在链上被验证,一些项目可能存在虚报、重复计算甚至“假销毁”的情况。比如,Crypto.com在今年3月宣布重新发行早前于2021 年承诺“永久销毁” 的700亿枚被销毁的CRO代币。因此,投资者还需要评估销毁对流通量的实际影响,结合链上数据、代币分布变化以及项目方资金流向等多维信息进行判断。
在股市中,分红既是公司回馈股东的一种方式,也常被用作市值管理的手段,常见形式包括现金分红、送股以及转增股等。分红不仅体现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也成为投资者评估公司价值和吸引力的重要参考。然而,分红往往会导致股价在短期内下跌。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过高的分红可能限制其长期发展潜力;而对于追求资本增值的投资者而言,一些公司的分红收益可能远不及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
不同于传统股票分红,加密项目通常不会直接按公司利润发放现金,而是通过多种机制向持币者提供被动收入或奖励,收益形式包括代币奖励、手续费分成、利息和空投等。这些机制不仅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同时也在支持网络的安全、流动性和用户活跃度。加密做市商Keyrock报告,头部12家DeFi协议在2025年花费了约8亿美元用于回购和分红,比2024 年初增长400%。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将代币质押参与网络验证或治理,既能获得奖励又能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和共识效率。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收益耕作的方式将资产投入流动性池,在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同时赚取奖励。此外,一些项目通过协议手续费分成的方式,让持币者分享平台交易或使用产生的收益,从而激励用户长期持有并积极参与治理。
在DeFi研究员Ignas看来,他更喜欢质押和锁定,因为非参与者实际上在补贴活跃参与者。举个例子,如果CRV产生1000万美元收益,而只有50%被质押,那么只有质押者才能拿到收益。而CEX(中心化交易所)上的持币者却一无所获。更何况,锁定代币只是暂时停止流通,最终它们可以解锁并再次进入市场。
与传统市场相比,加密分红机制具备多重优势,包括无需主动交易即可获得稳定收;质押或锁仓代币还能获得治理投票权,增强社区归属感;许多协议支持自动复投,使收益实现复利滚雪球效应;进入门槛低,少量资金即可参与;收益来源透明,所有交易费、利息或协议收入均记录在链上,可实时查验;分红代币本身也具备资产增值潜力等。
但风险同样存在,比如智能合约漏洞或协议中心化问题可能导致资金被盗或转移;提供流动性时可能遭遇无常损失;价格波动会造成资产价值缩水,抵消收益甚至亏损本金;借贷场景中抵押品价格下跌可能触发强制清算;锁定期也意味着机会成本,可能错失其他投资机会等。另外,相比回购销毁则属于市场行为,**治理代币的分红机制或引发监管关注,可能被认定为证券。**例如,此前UNI就因监管风险一再搁浅或延迟其费用开关提案,。
27.73K درجة الشعبية
101.36K درجة الشعبية
28.03K درجة الشعبية
24.55K درجة الشعبية
11.38K درجة الشعبية
هل يجب على حاملي العملات اختيار من؟ إعادة الشراء والتدمير أم توزيع الأرباح لبدء لعبة جديدة لزيادة قيمة الرموز
作者:Nancy,PANews
11月11日,DEX龙头Uniswap提出回购销毁机制引发热议,也让关于代币价值捕获的方式成为市场争议焦点,包括Curve和Solana等高管均公开表达了各自立场。
在传统股市中,回购、注销和分红是常见的资本运作手段。尤其在市场低迷、盈利预期承压的阶段,这类举措往往被视为“稳压阀”。当下,这些市值管理工具也在加密市场日渐流行,越来越多项目方开始借此提升代币价值、增强持有者信心,并建立正向激励循环。
回购成流行策略,效果取决于透明执行与市场环境
所谓回购,即公司利用自身可动用的资金,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本公司流通在外的股票,从而减少股本总量,向市场传递信心。
苹果是近年来美股股票回购的典型代表之一。过去十年,苹果累计回购金额高达704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标普500指数中绝大多数公司的市值,如此庞大的回购规模成为维持股东回报的核心手段。然而,这种金融工程策略被认为不足以支撑未来增长。
加密市场的回购热潮也正在加速袭来,特别是DeFi领域,为项目方提供了灵活管理代币经济模型、优化生态激励的工具。根据CoinGecko 10月发布的2025年代币回购数据显示,**今年已有28个代币项目累计回购金额超过14亿美元,月均支出约1.46亿美元。**不过,各项目回购规模差异显著,前十大回购项目就占据了92%的总额,其中Hyperliquid一家就贡献了46%的回购支出。相比之下,其余项目的回购金额则较为有限,大多在数十万至数百万美元区间。
然而,市场对代币回购策略反应并不总是积极,许多项目的币价并没有因此显著提升。其原因主要有多个方面:一方面,代币回购虽然能够减少市场流通量、制造稀缺感,但大多数项目缺乏内在需求,价格更多受市场热度、流动性和叙事驱动;
另一方面,回购效果往往依赖于项目的收入持续性和业务基本面,而绝大部分项目的收入有限或周期性强,难以形成长期支撑。举个例子,Hyperliquid 拥有稳健的收入来源,其回购行为能够有效推动币价上涨;而Pump.fun的收入受MEME热度影响明显,回购仅能带来短期价格波动。
Keyrock的研究主管Amir Hajian也对此表示,加密回购热潮正在考验该行业的财务成熟度。虽然回购旨在通过减少流通供应来发出信心信号,但其中大部分支出来自金库而非经常性收入,这可能会耗尽未来的运营空间。为了实现真正成熟,协议必须超越由炒作驱动的支出,采取克制态度,将回购与估值指标、现金流实力和市场状况挂钩,例如通过基于触发器或期权的模式。他建议,只有在收入稳定、金库充裕且估值表明代币被低估时,才应进行回购,强调真正的衡量标准是纪律性,而非回购政策本身。
“回购对每个持币者来说更公平,因为每个人都能通过现货价格受益。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回购税务上更高效。并且它们更容易被零售理解和传播。不过,并不是所有回购都一样。比如Fluid和 Lido(提案阶段)只有当收入超过一定阈值时才触发回购,可以在熊市保护金库,同时保持回购可持续,而不会把储备掏空。同时研究表明,当流动性稀薄时,回购对价格的影响更强(当交易者在回购后抛售时,这种效果会被抵消?),Maker和Lido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把回购的代币和ETH或稳定币配对(成流动性池),这样既增加了流动性,又减少了供应。”DeFi研究员Ignas发文指出。
回购还不够,销毁驱动通缩叙事
但 此外,许多项目在回购操作上缺乏透明度,具体机制(如触发条件、回购量、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式)不明,回购的真实性和目的难以验证。尤其是没有销毁机制的回购,代币可能在短期回购后通过出售或激励等方式再次流入市场。例如,曾被币安要求回购代币的Movement和MyShell,在近期又将回购资产重新转入交易所。
在资本市场中,并非所有回购都能真正提升股东价值。其中,注销式回购被认为最具含金量,公司用真金白银从市场回购股份并予以注销,使流通股永久减少,从而提升每股收益与股东权益。这与那些仅用于股权激励或作为库存股的回购不同,后者往往隐藏着未来的抛售压力,难以形成持久的价值支撑。
类似地,在加密市场中,代币“销毁”(Burn)通常被视为一种“真回购”行为,既强化市场情绪,也推升价格预期。从经济学角度看,销毁机制本质上是一种通缩手段,是代币经济模型中强化长期价值支撑的设计之一。
加密KOL@qinbafrank指出,对于成长型资产(科技股、加密货币)来说,回购销毁通常优于分红。在协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回购销毁相当于增大了单个代币的内在价值,相当于把协议收入这种正外部性直接注入到代币经济模式之中。而分红机制中,持有者拿到现金可能会套现,无法在代币经济模式中体现收益增长。例如BNB自IC0以来33次季度销毁,累计销毁31%代币,总量从2亿降至1.38亿枚,历经熊市跌幅低于比特币。
而与传统资本市场不同,加密市场的波动和情绪更极端,销毁的效果往往被周期放大:牛市时,它能成为推升价格的催化剂;而在熊市中,需求疲软使通缩效应相对有限。
不仅如此,由销毁往往被市场解读为利好信号,容易引发短期炒作,但随着热度消退,价格也可能迅速回落。而从项目运营角度看,销毁还意味着资源的再分配,部分项目将其作为营销手段,用稀缺性获取短期信心,却未必能带来持续价值,甚至可能减少对技术研发、生态激励或市场拓展的投入。
另一个被忽视的风险在于数据真实性。并非所有公布的销毁都能在链上被验证,一些项目可能存在虚报、重复计算甚至“假销毁”的情况。比如,Crypto.com在今年3月宣布重新发行早前于2021 年承诺“永久销毁” 的700亿枚被销毁的CRO代币。因此,投资者还需要评估销毁对流通量的实际影响,结合链上数据、代币分布变化以及项目方资金流向等多维信息进行判断。
分红机会开启被动收益时代
在股市中,分红既是公司回馈股东的一种方式,也常被用作市值管理的手段,常见形式包括现金分红、送股以及转增股等。分红不仅体现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也成为投资者评估公司价值和吸引力的重要参考。然而,分红往往会导致股价在短期内下跌。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过高的分红可能限制其长期发展潜力;而对于追求资本增值的投资者而言,一些公司的分红收益可能远不及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
不同于传统股票分红,加密项目通常不会直接按公司利润发放现金,而是通过多种机制向持币者提供被动收入或奖励,收益形式包括代币奖励、手续费分成、利息和空投等。这些机制不仅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同时也在支持网络的安全、流动性和用户活跃度。加密做市商Keyrock报告,头部12家DeFi协议在2025年花费了约8亿美元用于回购和分红,比2024 年初增长400%。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将代币质押参与网络验证或治理,既能获得奖励又能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和共识效率。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收益耕作的方式将资产投入流动性池,在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同时赚取奖励。此外,一些项目通过协议手续费分成的方式,让持币者分享平台交易或使用产生的收益,从而激励用户长期持有并积极参与治理。
在DeFi研究员Ignas看来,他更喜欢质押和锁定,因为非参与者实际上在补贴活跃参与者。举个例子,如果CRV产生1000万美元收益,而只有50%被质押,那么只有质押者才能拿到收益。而CEX(中心化交易所)上的持币者却一无所获。更何况,锁定代币只是暂时停止流通,最终它们可以解锁并再次进入市场。
与传统市场相比,加密分红机制具备多重优势,包括无需主动交易即可获得稳定收;质押或锁仓代币还能获得治理投票权,增强社区归属感;许多协议支持自动复投,使收益实现复利滚雪球效应;进入门槛低,少量资金即可参与;收益来源透明,所有交易费、利息或协议收入均记录在链上,可实时查验;分红代币本身也具备资产增值潜力等。
但风险同样存在,比如智能合约漏洞或协议中心化问题可能导致资金被盗或转移;提供流动性时可能遭遇无常损失;价格波动会造成资产价值缩水,抵消收益甚至亏损本金;借贷场景中抵押品价格下跌可能触发强制清算;锁定期也意味着机会成本,可能错失其他投资机会等。另外,相比回购销毁则属于市场行为,**治理代币的分红机制或引发监管关注,可能被认定为证券。**例如,此前UNI就因监管风险一再搁浅或延迟其费用开关提案,。